第三百三十六章 小战(中) (第3/3页)
早就冲过来……
“杨指使与末将说了一个办法,一旦开战,最少需要好几个时辰才能决出胜负。我们再索性配合一下,时间会拖得更长。然后再派人通知永平寨与延州城、塞门寨与安远寨的将士,让他们前往芦关或者桥子谷夹击。” 郑朗脑海里立即浮现出这两处所在。 芦关在北方,离敷政一百七十里地,离延州一百八十里,唐朝在此筑关,叫芦子关,杜甫写了一首诗,延州秦北户,关防犹可倚;焉得一万人,驱疾塞芦子。就是描写芦子关的。 位于土门山,但不是土门,离土门还有一段距离,有两崖形若葫芦,故谓之芦子。后唐长兴四年,李彝超以夏州拒命,乐彦稠征讨,李彝超派党项人抄其粮与攻具,乐彦稠退于此关自保。宋太宗至道年间,迫于李继迁所逼,废掉此关。 正月李无昊向延州发起进攻,正是从此地进入金明。 似乎此次土门没有动静,党项人还是从此处入侵的。 此地地形险恶,向东南便是金明路,向西南偏二十里地便是塞安寨。 但是郑朗说道:“芦关太远,士兵很难赶到哪里,而且远,就会有闪失。” 桥子谷位于金明路上,离延州只有几十里路,如果夹击,时间还来得及。似乎后来狄青正是看中此处,在此筑了招安寨,以断夏寇出入之路。地势虽不及芦关,也十分险恶。 然而郑朗没有立即答应。 有两个原因,一是此时金明寨全部凿穿,万一击败西夏人,西夏人未必一定非得从桥子谷撤离。 还不是主要的。 本来半弃三寨,是为了力保延州城与保安军不失,可再次改变计划,西夏人有后军,两支伏兵必然败亡。那么从延州到三川口,再到保安军会全部成为真空,弄不好五龙川大败,桥子谷大败,延州与保安军还会丢失。 但也有好处。 宋军最大的缺点就是步兵多,没有足够的骑兵。 而两军交战时,杀死力不多的,真正的杀伤力是在军队败亡之时,依宋军速度,如何能抓住这一时机。所以胜不能大胜,败则会全军覆没。 自己手中有九百余骑兵,如在此处大败西夏人,一路追击,西夏人再从桥子谷撤退,有两支伏兵阻挡,那么此战将会无穷的扩大战果。 如何选择? 站在此处,他才能理解,作为一个将领的难处。 每一个决定,皆是不星。 他看了看对面的敌军,问道:“你们看,敌人没有后军的机率会有多少?” 狄青说道:“看他们的情形,几乎是十万。可是敌寇狡诈,也不能不防。若是去年之时,金明寨还在,布置即便有错,也不会有闪失。但现在……” ………” 杨文广也摇头。 真相几乎全部揭开,此战之败,主要是范雍与李士彬的愚蠢,怎么就让那些jianian细随随便便混入前线? 最愚蠢的是范雍,郑朗写了奏折,奏折也转到延州,居然当成耳边风?自己人不相信,难道相信西夏人? 不然何至于如此。 其实不能这样比喻。若是金明寨未失,也不会有眼前之战,三千几百名敌军就能轻易到这里?再加一万人也不行! 皮球又踢回到郑朗手中。 不是狄青怕担当责任,武将地位太低,他根本就不敢作决定,出主意是出主意,仅是给郑朗提供参考的。郑朗在想另一件事,后来范仲淹来到延州后,似乎做得马马虎虎,正是谨记了一条,稳守勿攻,敌人来了,打跑了,那怕敌人大败,也不做任何进攻。故此,李无昊做了一些疑兵之举,不得成功。 韩琦更激进,也符合郑朗的想法,象范仲淹那种做法,还是慢性自杀。 但却有了任福之死。 如何做决定?并且要命的是,激战随时能发生,自己必须立即做出决定,狄青与杨文广才好做安排。 看着郑朗的神情,杨文广说道:“若于桥子谷设伏兵,此战会取得大捷,立即会扭转西北低落的士气。不过会有风险。若仅在此处迎战,敌人若败,仅追数里地,风险减少,不会取得的胜果也会减少。” 对面敌人的情形,杨文广看得很清楚,体力消耗,而且这一犹豫不决,也无形使士气下降。仅是眼前的战役,宋军必胜! 难的是决择! 说完,用眼睛看着郑朗。 郑朗继续盯着敌人,心中在盘算。不是盘算敌人没有后军的,而是盘算敌人有后军会发生的种种情况。 若有后军,后军出自哪里? 横山西夏是不敢抽垩出太多兵龘力,一旦战事纠缠起来,宋朝援军到达,横山失守,将是西夏人的恶梦。 也不好说,如果无昊留下来一部分军队,那怕只有三万人,局势就会糜烂。 忽然想到了一个比喻,赌龘博。 任何军事家都不敢说百战百胜,但著名的军事家,能及时抓住更大的胜率发起战争。 但自己不是军事家,也不是赌龘博高手。 算概率? 怎么算? 狄青急切道:“郑知府,下命令吧。” 不能拖啊!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