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战之赵云新传_第二十七间 入股杜邦 首页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

   第二十七间 入股杜邦 (第2/2页)

太好,问道:“你昨晚没睡好吧,是不是到了美国以后水土不服,要不要吃些药啊。”

    蒋和说:“没事,就是有点失眠,马上就会好的,不用吃药的。”心里在想,还不是你们搞了一晚上,那个小浪蹄子叫得还那么大声,谁能睡的着啊。

    一路上,丽莎和赵云玩得很愉快,天天晚上都睡在一起,快有些老夫老妻的感觉了。赵云也是很高兴,和金发美女在一起玩,也是人生的一大乐事啊,而且两人都年轻,都喜欢做这事。这把蒋和恨的牙痒痒的,每天看到丽莎在她面前扬武扬威的,好像是她的主人一样,自己也没机会下手。

    到了依阿华,杜邦的人来接了,来到了杜邦的总部。参观了杜邦的工厂,还有实验室。然后开始了会谈,赵云以尼龙的技术入股,还出资一亿美元获得了杜邦公司的20%股份,还出让了赵氏集团的10%的股份给杜邦,这样就成了杜邦的股东。还有一个条件没有写在合同里,那就是娶了丽莎做他的妻子,赵云也同意了,小妹肯定不会反对的,再说美国这边也需要有人打理生意,自己确实也喜欢丽莎。

    人们对尼龙并不陌生,在日常生活中尼龙制品比比皆是,但是知道它历史的人就很少了。尼龙是世界上首先研制出的一种合成纤维。

    二十世纪初,企业界搞基础科学研究还被认为是一种不可思议的事情。1926年美国最大的工业公司-杜邦公司的出于对基础科学的兴趣,建议该公司开展有关发现新的科学事实的基础研究。1927年该公司决定每年支付25万美元作为研究费用,并开始聘请化学研究人员,到1928年杜邦公司成立了基础化学研究所,年仅32岁的卡罗瑟斯(WallaceH.Carothers,1896~1937)博士受聘担任该所有机化学部的负责人。

    尼龙的合成奠定了合成纤维工业的基础,尼龙的出现使纺织品的面貌焕然一新。用这种纤维织成的尼龙丝袜既透明又比丝袜耐穿,1939年10目24日杜邦公在总部所在地公开销售尼龙丝长袜时引起轰动,被视为珍奇之物争相抢购,人们曾用“象蛛丝一样细,象钢丝一样强,象绢丝一样美”的词句来赞誉这种纤维,到1940年5月尼龙纤维织品的销售遍及美国各地。

    从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直到1945年,尼龙工业被转向制降落伞、飞机轮胎帘子布、军服等军工产品。由于尼龙的特性和广泛的用途,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发展非常迅速,尼龙的各种产品从丝袜、衣着到地毯,渔网等,以难以计数的方式出现,是三大合成纤维之一。

    用尼龙制成的热气球可以做得很大尼龙(英语Nylon)是一种人造的多聚物。1935年2月28日杜邦公司的华莱士·卡罗瑟斯在美国威尔明顿发明了这种塑料。1938年尼龙正式上市,最早的尼龙制品是尼龙制的牙刷的刷子(1938年2月24日开始出售)和妇女穿的尼龙袜(1940年5月15日上市)。今天,尼龙纤维是多种人造纤维的原材料。硬的尼龙被用在建筑业中。

    从化学的角度来看尼龙是一种缩合聚合物,其组成单位由酰胺连接,因此它有时也被称为聚酰胺。尼龙是世界上第一种完全人造的纤维,其原材料是煤、水和空气。

    尼龙这个词的来源不很清楚。许多人说它是NY(美国纽约,英语NewYork)和Lon(英国伦敦,英语London)的缩写拼在一起组成的,这两个地方是最先生产尼龙的地方。但这个说法毫无根据。1940年,杜邦公司有人说Nyl是随意找出来的,而on则是因为许多纤维(比如棉花,英语Cotton)的英语词以on结束。1978年杜邦发表的一篇文章中又称本来他们打算叫它No-Run,但后来为了让它好听些改成了Nylon,尼龙。

    另一种比较常见的传说是尼龙是NowYou,LazyOldNippon的缩写。背景是1930年代大量便宜的日本纺织品冲击西方社会。因此尼龙被看成是一种对付日本的纺织品来说有竞争力的产品。尼龙这个词虽然非常普及,但从未被用做商标或受到商标保护。

    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盟军使用尼龙做的降落伞(此前一般用亚洲丝绸制作),此外轮胎、帐篷、绳索等其它军事物

    资也用尼龙制造。它甚至被用来制造印刷美国货币的纸。战争开始时棉花占纤维原料的80%,其它20%主要是木头纤维。1945年8月时,棉花的占据量降低到75%,而人造纤维的比例上升到了25%。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