定秦曲_第二三五章 对匈奴入侵的军事会议(4) 首页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

   第二三五章 对匈奴入侵的军事会议(4) (第2/2页)

时期的耗费。<>

    军械装备,青霉素为主的行军医药,官兵们的薪酬以及食物方面的总体消耗,都是一个相当巨大的问题。

    张嘉师自己虽然不遗余力的支持这些耗费,甚至是自掏腰包也在所不惜。但是在眼下大秦帝国的恢复性花费如同无底洞的前提下,张嘉师也不得不觉得自己这么做是不是很蠢。

    当然,这也是张嘉师自己偶尔的灵光一闪的抱怨而已,对于他而言,大秦帝国的花费怎么用就得怎么用,只要不是无意义的浪费,那么就算是让他卖身也没有什么关系。

    在这一点而言,张嘉师很清楚仅仅凭借他自己一人之力,想要支撑起整个大秦帝国,还是不太可能的。哪怕是他眼下也可以算是富可敌国,但是他也希望能够做到“开源节流”。

    在军械方面的花费自然是不可能节省,在官吏上的薪俸方面,也节省不了多少,而眼下的大秦帝国的相应赋税收入,事实上是入不敷出的,若非是张嘉师掏出了大部分家底,恐怕大秦帝国的国库,都得饿死老鼠。

    张嘉师现在可无法想象若是他接手的大秦帝国如同刘邦时期的汉帝国那样,他会不会真的需要卖身凑钱……

    想到了这一点的张嘉师,都不禁打了个寒颤。

    张嘉师也不是没有想过用大秦帝国的名义或者是一些方面来捞钱。但是这样的做法基本就是饮鸩止渴。

    大秦帝国并不是一个可以卖官鬻爵的国家,这一点从军功爵的制度确立之后,似乎已经无法改变。

    张嘉师眼下对大秦帝国的军功爵制度的改变,似乎对这个情况有着一点“利好因素”,但是张嘉师自己可无法接受一点,那就是卖官鬻爵的情况影响太恶劣了。

    卖官鬻爵固然是可以在一定程度上缓解大秦帝国的财政压力,或者是说他不用再将自己的绝大部分产业利润投入到这个无底洞之中。

    卖官鬻爵在张嘉师来到这个时代之前,也不是没有发生过,在秦王政4年,就发生了因为蝗灾而不得不采取用粮食千石而晋爵一级的情况。

    当然,这一点与始皇帝有没有直接关系,张嘉师表示,我也不知道,因为那个时候可是吕不韦掌握国政。

    而卖官鬻爵事实上在很多时候,就是一种暂时的应对手段,效果似乎还不错。

    载:“文帝从错之言,令民入粟于边,六百石,爵上造;;稍增至四千石,为五大夫;万二千石,为大庶长各以多少级数有差。”

    但是卖官鬻爵更多的无疑是饮鸩止渴。

    历史上在这方面的证明比比皆是:

    东汉安帝永初三年,天下水旱,用度不足,三公奏请,令吏人入谷得关内侯。

    东汉桓帝延熹四年,占卖关内侯、虎贲、羽林、缇骑营士、五大夫钱各有差。

    东汉灵帝光和元年,初开西邸卖官,自关内侯、虎贲、羽林入钱各有差。私令左右卖公、卿,公千万,卿五百万。中平四年,卖关内侯,假金印紫绶,入钱五百万。开鸿都门,榜卖官爵,公卿、州郡下至黄绶各有差。富者先付钱,贫者到任后加倍支付。

    在某个意义上,桓灵时期的卖官鬻爵,正好是开启了东汉末年的黑暗吏治的先河。

    而所谓的贫者到任后加倍支付,更加是让这些官吏搜刮民众成为风气。

    正所谓不作死就不会死,黄巾起义还能怪其他人?

    西晋司隶校尉刘毅说:桓、灵卖官钱入官库,晋武帝卖官钱入私门。

    晋武帝卖官鬻爵纯粹是为了贪图享乐,毕竟他的后宫万人,其钱财花费更加是不在少数。然而上梁不正下梁歪,西晋时期的八王之乱,同样也有着这样的深远影响。

    北魏孝明帝孝昌二年,承丧乱之后,仓廪虚罄,遂班入粟之制:输粟八千石赏散侯,六千石散伯,四千石散子,三千石散男。

    唐太宗贞观十五年设后废,贞观二十二年又复置。唐高宗永徽元年又废之。

    唐肃宗至德二年,道士、僧尼可纳钱并情愿还俗,授官勋邑号。又定纳钱十万文,授与明经出身,未曾读学、不识文字者加三万。

    唐宪宗元和十二年,诏

    唐朝时期的卖官鬻爵,更主要是朝廷真的没钱,尤其是安史之乱,唐王朝在与东南地区的联系断绝之后,甚至是允许回鹘人掠夺长安来充当军费……

    宋神宗熙宁元年,行入粟补官法,出将作监主簿、助教告敕七十道,由河北安抚司募人入粟。

    宋徽宗宣和三年,臣僚乞改用进纳本法,诏:。

    南宋高宗绍兴二十年,置力田科,募民往两淮开垦田地。岁收五百石归官庄者,免本户差役;七百石,补进义副尉;至四千石,补进武校尉,并作力田出身。

    南宋孝宗淳熙二年,进纳补官请举年及合免举之人,准许纳补授文书,直接赴南省。

    淳熙七年,湖南、江西旱伤,立赏格,凡出米振济一千石,补进义校尉,愿补不理选将仕郎者听;二千石,补进武校尉,如系进士,与免文解一次;四千石,补承信郎,如系进士,与补上州文学;五千石,补承节郎,如系进士,补迪功郎。

    宋朝的卖官鬻爵的情况较为复杂,但是毫无疑问的一点,那就是在北宋三冗情况越来越严重之前,卖官鬻爵的情况并没有出现。而南宋时期则是相反,在南宋中后期的赋税收入越来越多的情况下,卖官鬻爵的情况并没有出现。

    本书来自//.html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