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初风流_第二十四章 筒车问世 首页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

   第二十四章 筒车问世 (第2/2页)

这古时竹筒都用来装米或是其它东西,家家都有,因此不难寻到。

    其实萧逸要做的,就是唐朝时发明出来的筒车,其原理很简单,用木头或是竹子制成一个大型立轮,由一个横轴架起,因为有润滑用的油脂,很轻易就可以自由转动。

    轮的周围斜装上许多小竹筒或小木筒,把这个转轮安置在溪流上,使得它下面一部分浸入水中,受水流之冲击,自行旋转不停。

    轮周斜挂的小筒,当没入水中时就能满盛溪水,随轮旋转上升,由于筒口上斜,筒内水不流洒,当立轮旋转180°时,小筒已平躺在立轮的最高处,进而筒口呈下倾位置,盛水即由高处泄入淌水槽,流入岸上的引水渠中。

    这种筒车又叫水转筒车,随水流而自行转动,竹筒把水由低处汲到高处,功效比翻车大。这种自转不息终夜有声的筒车,确实是农田灌溉上的好帮手,它一昼夜可灌田百亩以上,功效很大。

    萧逸曾经帮着工人做过类似的玩意,那时所在的公司要搞园林式的装潢,因此印象深刻,这李家村的水潭有条瀑布,水流非常湍急,用筒车比较适合。

    至于那三兄说的什么龙骨水车,则是汉朝时就已发明的翻车,不过做作的程序非常复杂,唐初还未普及,十几年后才逐渐被朝廷大力推广,连同许许多多的水利工程,使得百姓耕作更加方便,而大唐时期的米价,一直到安史之乱之前,都能维持在比较低的价格上。

    整整热闹了一夜,李家村内外灯火通明,等详细了解筒车的原理之后,村里的能工巧匠无不对萧逸的发明赞不绝口,并主动针对一些细小处进行改进,这方面,萧逸自然拍马不及人家了。

    第二天一早,激动兴奋的村民自觉的赶来继续干活,这村东面的地面比较坚硬,挖起来自然费力,何况村里的人手也不够用。

    “村正,萧郎君,贵人们来了。”

    随着一位村民的喊声,萧逸和李大牛急忙迎了出去,就见三位少年贵人含笑走来,身后跟着一大群手拿工具的壮丁。

    胡里正不知从哪里冒了出来,悻悻的道:“昨晚听说你们都在挖沟,哼!村里的男人都在这,尽管吩咐吧。”

    李大牛大喜过望,这边正愁人手不够用呢,立时把往日的恩恩怨怨抛开,笑容满面的连声道谢。

    其他人自去忙碌,萧逸很是轻松自在的陪着三位少年,带着他们到处观看,指着正在制作的木轮,简单的解释了一下原理。

    不消说懂得一些水利知识的英俊少年明显吃了一惊,就是柴家兄弟都不仅连连称奇,震惊的望着萧逸,一时间连话都说不出来了。

    好半响,心神恢复镇定的柴哲威看看左右,吩咐道:“都散开,所有人都不许靠近。”

    “大郎,老朽就不用,嗯,我走,我走。”胡里正刚想恬着脸留下,就被三位贵人的目光吓得急忙转身逃开。

    最后只剩下四位少年,站在水潭一侧的巨大岩石上,翻滚奔流的小型瀑布在脚下沸腾,白色的水雾四处弥漫,一道鲜艳的七色彩虹悬在水汽之中。

    “不可思议,这简单的东西能如此有用,三兄,要是你把此事告知圣人?那就是大功一件啊!”柴令武神色异常兴奋,目不转睛的盯着英俊少年,连萧逸在一边也顾不得了。

    柴哲威则高兴的说道:“萧郎大才,这水轮车一经问世,可想而知对我大唐极有助益,凭此一项功劳,我就可以举荐你做官了。”

    “是啊!这些年圣人求贤若渴,几次下旨张贴求贤榜,萧郎乃是三兄发现的大才,可喜可贺。”柴令武大笑道。

    “唉,为何你偏偏姓萧呢。”英俊少年惆怅的叹了口气,落寞的低声道:“此事可以源源本本告知圣人,但绝不能由我亲自举荐,令武,你的好意心领了。”

    “这有何不可,又不是怀着私心,哪有这许多顾虑?”

    生性鲁莽的柴令武不满的叫道,昨日就是他一言不合,当即命手下打伤李大牛,却不知正是此种毛毛躁躁的性格,在历史上,最终害人害己。

    眼睁睁看着三人对话,萧逸努力的去抽丝剥茧,想要从只言片字中推敲出那人的真正身份,忽然,柴令武的一句话,马上刺激的萧逸大吃一惊。

    眼见越说这位三兄越是摇头拒绝,柴令武自小就崇拜这位文武双全的兄长,独独对于他谨慎小心的性格深恶痛绝,激动难耐的叫道:

    “论排行,三兄你乃是仅次于嫡长子的老三,虽说不是嫡子,可这宇内,谁人的身份比你更尊贵?再说又不是觊觎那张龙椅,何苦事事不敢出头,连在圣人的面前都小小心心,规规矩矩的,这论起父子亲情,天伦之乐,岂是小小的猜忌可以阻挡的?”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