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十一章 浓云薄雾 (第2/2页)
,但见山上的最高处楼台森耸,殿宇层层,都是萧逸印象中的大唐风韵,雕梁画栋,碧瓦朱楹自不必说,虽是夜晚,也能感觉到庄严肃穆,宁静祥和的氛围。 “好一个方外福地。” 怀着复杂的心情,萧逸和小青拾阶而上,没有直接去最上面的正殿,而是从半山腰的一条山路绕过,径直来到慈云庙的后山禅房处。 路上遇见几位护寺僧人,见到是小青都非常客气,恭敬的伸手放行。 萧逸一路上四处打量,凡是正规殿宇都有基座,木柱,双层房檐。各种雕饰异常复杂,布局也是宽敞大气,建筑方面完全是门外汉,只是觉得好看,到也说不出个所以然。 一连穿过山后的几间侧殿,两人走到西跨院,小青回头笑道:“那边是东跨院,乃是僧人的房舍,较为简陋狭小,出家人嘛,不重外物享受,而这里是专门为香客修建的,住着还算舒适。” 有些晕头转向,萧逸还是难掩好奇的问道:“男女之间都是住在一起的嘛?” “你,真是呆子。”这句傻傻的话,险些气的小青吐血,干脆转过头去不理他,径直朝前领路。 “呵呵,”萧逸自嘲的笑笑,暗骂自己糊涂,不管何时,男女都会分开居住的。 踩在青石铺就的地面,萧逸注意到两边都是对称的房屋,房檐下是长长的回廊,栏杆柱子都是漆的朱红色。 不时看到有些屋子内透出微微闪烁的烛火亮光,在这盛夏时节的夜晚,除了蝉鸣虫叫之外,朗朗的读书声历历在耳。
在唐朝,除了贵族世家和正规学堂之外,佛庙无疑是普通百姓子弟,最为重要的读书场所,从三国魏晋开始,读书人隐居山林的风气就长兴不衰,这种风气的形成自有其原因。 一来佛庙道观都是建在山清水秀,景色优美之所,本身最为适合静下心来读书。二来藏书非常丰富,又有精通学识的有道高僧,道士就近请教学问。三来住宿伙食便宜,有时甚至都是免费的,自然使得无数年轻人趋之若鹜,很多著名的才子就出自寺庙道观。 其实凡事必有其存在的道理,和尚道士也不傻,并不是好心的敞开大门,而是有其现实需要和考虑的,初唐时大家都知道有一位玄奘法师带回佛经无数,而在他之前,经由丝绸之路,很多古印度的佛经就开始流传过来,这翻译佛经之事,自然需要很多有文化之人的参与。 吸收读书人是其中一个原因,还有就是想提高本寺的知名度,就像后世打广告一样,名人大官出的多了,那自然代表着僧院经法高深,祥瑞连天啥的。而知名度高了,香火就会越发兴盛,主持,方丈的地位也会水涨船高。 因此,后来一些寺庙道观干脆直接推出义学,免费读书,吃饭,住宿,有意识的网罗年轻学子和有潜力的学童,宗教能过长久不衰,自然有他延续的独特手段。 萧逸就是因为想要好好的读读书,因此才会决定投奔这位神秘夫人,他初到唐朝,无非是萧姓引来的纠缠,反正此刻的兰陵萧家还是当世大族,也不怕因为往日的恩怨纠葛被牵连到。 “萧郎,一会儿稍待片刻,奴家去禀告夫人。” 来到一方小院前,神色有些疲惫的小青,回头叮嘱,萧逸摇摇头,说道:“天色已晚,还是明日一早相见吧。” “你这人,多大点年纪,就如此老气横秋的。”小青好笑的回头白了一眼,数落道:“莫说你不过一十五岁,就算已经成年,以夫人的身份和辈分,见你都是无碍的,好生等着,奴家去去就回。” “不,明日再见面。” 谁知萧逸还是摇头,脸上有着与年龄不相符的沉稳,解释道:“承蒙夫人邀请萧逸过来读书,我一直感念于心,这一路风尘仆仆的,不免有些不敬,还是明日一早相见吧!” “你,算了。”无可奈何的跺跺脚,小青赌气道:“那好,你跟奴家来。” 两人转身朝后走去,小青心中不悦,故意选了个普通的房间,却忘了萧逸一直住在罗家,早就习惯了简陋的住宿条件,比较起来,这小小的卧房,已然算是很高级的旅店了。 “今晚就住在这吧,哼,原本见过夫人后,就会安排你住在隔壁的精舍,真是的。” 小青原本想让这家伙吃些苦头,不过还是不忍心,板着脸道:“等会奴家就送来吃食,在寺里不要随意乱走,万一要是迷了路,就直接对人说,你是萧娘子的侄儿,记住了。”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