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
第三十章 蒙古骑兵 (第1/2页)
苏翎与赵毅成抢出门外,一眼便见院中站着一人。 此人中等身材,一脸浓密的络腮胡子。这六月底的天里,身上还套着一件已分不清颜色的皮褂子,且侧面已被划开两道口子,隐隐带着暗色的血迹,一把腰刀倒是打整得干净,斜斜挎在腰间。此人正是与苏翎、赵毅成等一起做夜不收的兄弟中最是沉默寡言的胡秋青。 “大哥。”胡秋青一见苏翎便开口叫到。 苏翎紧奔两步,一把握住胡秋青的胳膊,用力晃了两晃。赵毅成也走到跟前,抬眼望着胡秋青。 “走,屋里说。”苏翎说道。转眼又瞧了瞧胡秋青的身上,叫到:“祝浩,去拿件衣服来。” “是。”祝浩远远地答应着,向后院走去。 一进屋,胡秋青便说道:“大哥,这次,只有我一个人回来了。” 苏翎一怔,转身看着胡秋青,似乎微微叹了口气,但旋即用低沉的语气说道:“你回来,就好。” 去岁冬初派出的三队人马,看来只回来胡秋青一人。 这时祝浩进来,胡秋青顾不得许多,就在屋里脱了破皮褂子,露出浑身的肌rou疙瘩。赵毅成给倒了晚凉茶,待其换好衣裳,便递过去。 胡秋青猛喝了几口,抬起头问道:“大哥,有果酒没有?” 不待苏翎回答,祝浩便说道:“有,”说完便转身出去,很快抱回一小坛子酒。 胡秋青拍开坛口,就着坛子便大口喝上了,足足有小半坛子灌入腹内之后,才放下,一抹嘴,坐在椅子上。 苏翎与赵毅成一直在一旁默默注视着胡秋青,没有开口询问。这一路上遇到多少艰险,胡秋青不说,是任人也想不到的。 “大哥,”胡秋青望着苏翎,“再给弄点吃的。” 苏翎眉毛一扬,随即冲祝浩一挥手,祝浩立即出去预备。这光顾着看人,却忘了这胡秋青的习惯,有rou无酒可以,有酒无rou可是不行。好在后面伙房随时都预备有吃食,有赵毅成的哨探总部在,那些哨探无一不是匆匆来去,这饭食是可以随时提供的。 不一会,祝浩便端上几大碗,都是炖得熟烂的。那胡秋青也不客气,伸手便捞出一块肘子,大口地吃着。看得出,胡秋青是许久未吃上这样的饭食了。 胡秋青一口酒一口rou,转眼便消灭了肘子,这才放慢速度,说道:“大哥,这次去,我先到的是蒙古宰赛部。” “就是被努尔哈赤俘获的宰赛?”赵毅成问道。 “是。”胡秋青又捞起一块,不过总算有些斯文了。 当初派出的三队人马,分做三个方向往蒙古境内迂回而进。胡秋青走的是东海、海西一线,为避免与努尔哈赤冲突,从北面绕了很大一个圈子。能在冰天雪地中翻越大山,本身便是个奇迹。 “去年冬,在山里我们就死了四个。”胡秋青放下酒碗,慢慢说道。“还好那个向导不错,没有迷路。到了开春,才走出山里。一出山,便被不知哪个部落的人杀了三个。我们剩下四个人死命向南奔,好容易才摆脱掉。除了珠子,其余的都丢了。” 这番轻描淡写,细想起来,该是何等的险恶。 “后来,我们终于见到了宰赛部落的一个首领。”胡秋青双眼望向空中,似乎又回到当时的情景。 苏翎与赵毅成都在一旁静听,没有打断胡秋青的回忆。当初苏翎仅仅是派给他们三队人马一个大概的任务,与蒙古人取得联络,若是可能,可以相机而变。 “我们拿出一半的珠子,那个首领答应见我。我们谈了半日,算是知道了一些蒙古人的详情。”胡秋青说道。 胡秋青接下来,将所了解的蒙古部落情形一一讲述出来,苏翎与赵毅成则仔细听着,对于相隔甚远的蒙古人,算是有了初步的印象。 蒙古人此时在与大明朝的关系上,是时好时坏。好的时候便在马市、木市上交换各自所需,坏的时候,便会纵马南下,抢掠汉地。由于蒙古境内都是一些分散的部落,分别由几个大的首领控制,这很难形成一个统一的态势。这是由其生活习惯与地势决定的。 辽东与努尔哈赤对峙,这蒙古部落便成为一个双方都在争抢的盟友。谁得到蒙古的支持,在辽东的态势便居于强势。但蒙古部落本身便是散乱的,这便形成蒙古部落不同的态度。 位于察哈尔的蒙古部落是以林丹汗为主。林丹汗是蒙古成吉思汗的子孙,在蒙古各部中人口最多,势力最强,蒙古的其它部视他如皇帝一般,地位居于蒙古各部之上。最初林丹汗的态度不是十分明朗,一边接受大明朝的赏赐,一边又与努尔哈赤互通使者,保持联络。可以说这是整个蒙古部族的一个明显特征,各部几乎都是这般做法。 但林丹汗的态度,在努尔哈联手科尔沁蒙古,向开原、铁岭推进的时候,林丹汗的态度便有了转变。万历四十七年(公元1619年,天命四年)十月二十二日,林丹汗以蒙古四十万英主青吉思汗(仍元始祖故称)的身份,向努尔哈赤提出了警告。大意是说,广宁一带是他的地界,若是努尔哈赤胆敢入侵广宁,蒙古骑兵将毫不客气地杀向后金境内。 两个月以后,万历四十八年(公元1620年,天命五年)正月,努尔哈赤与林丹汗在相互致书时又起了冲突,努尔哈赤毫不客气地指责林丹汗贪取明朝的赏物,受明廷的利诱。这般口气让一向高傲的林丹汗如何忍得? 林丹汗大怒之下,将努尔哈赤的使臣武巴什扣押起来。而努尔哈赤自然毫不示弱,先后扣押了察哈尔蒙古五名使者。自此,察哈尔林丹汗与后金国大英明汗努尔哈赤便成了势不两立的仇敌。 林丹汗之所以翻脸,是因自从努尔哈赤最初崛起时,蒙古的科尔沁鄂巴、明安等贝勒先后归附。这些原本是林丹汗麾下的部族的反叛,自然会使林丹汗不高兴,而随着努尔哈赤带领八旗兵不断地向西,明军不断丢成失地,使得以往在大明朝与蒙古之间的马市、贸易等等统统断绝,这些将给林丹汗带来每年价值百余万两损失。同时,蒙古上层贵族的日常所需也陷入来源稀缺的境地。若努尔哈赤继续征占辽沈、广宁,而大明再败,这蒙古与大明的贸易将彻底消失,蒙古人日常所需毫无得到的希望。这一切,都是林丹汗最终摆明了态度。 蒙古部族的另一部分,是位于科尔沁的蒙古部族,例如鄂巴、莽古思、明安、孔果尔等贝勒,则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