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
第三十四章 银庄遍布 (第1/4页)
“第一年免息” “第一年免息。” 这样两句一字不差但语气不同的话,是在天启元年深秋的九月底,自辽阳城内的总兵府后院的一所僻静小院中传出来的。这个时节,院内的那颗高过屋顶的大树正泛着金黄的叶子,偶尔会有一两片随风而落,然后“啪”的一声轻响,掉落在几名肃立的铠甲护卫身旁。 能在这里问话的,当然是辽东总兵官、征夷大将军苏翎,而那答话的,是一位看着像是五十左右,但却有着一头乌黑的头发的老人,若不是脸上的皱纹十分清晰,倒真令人以为是位壮年汉子。 此人正是苏翎所部的财源掌管者,传说中的辽东三大巨富之一,胡德昌。 在辽东都司辖内,有关三大巨富的传说早已兴起,不过,流传有限,大多是在那些商人或是有志于从商的那部分大户之中广为散播,是仅次于有关苏翎的“十七位兄弟闯天下”传说的故事。这些传说之所以流传,大多是与散播者或是听者的喜好有关,即便是茶余饭后的消遣,但这心里想什么,便自然会留心什么。 苏翎带着兄弟们出边墙避难而又重回辽东的故事,自然迎合着所有辽东地界上曾受过欺压而无法求得公正之人所祈求的愿望。最初由千山书院是以往那番小心谨慎的编制,那些籍此赖以谋生的说书人或是在乱世中仍然要换取饭食的戏班子,对这个故事进行了大胆的拓展。这些“专业人士”自有一套吸引听众、观众的法门,无论是用典故,还是用民间传说中的英雄加以对比、换位,可都要比赵毅成、陈芷云当初的想法大胆、细腻。如今自然已经成为固定的版本,印制成册。而随着辽东战事地稳定,民间恐慌渐散,这些传说再次泛滥起来。 这乱世求平安。太平时节,自然便要求富贵。那三大巨富的传说,虽没有经过刻意的打制,却是自然地传播渐广。当然,某些内容便显得过于离奇,比如有一部分,说的是那胡家老爷一日巧遇苏将军,便一见如故,相携往山中狩猎。结果苏将军得了一件上古铠甲,而胡家老爷,却是得了一个“聚宝盆”,胡家的银子,那是永远取之不尽、用之不竭。 这自然是乡间无知者的闲谈,或是那些渴望发财但袋内不过只有几文钱,却也要买碗酒喝的闲汉说的“疯话”。至于那些商人,或是那些在辽东定居了数十代的大户们,却是从中寻着那些实实在在地“财富”的踪迹。 那么。胡家胡老爷,果真那么富么? 此次奔赴辽阳城,胡德昌人,此外,还有隶属于赵毅成的一个小队二十名骑兵护卫。这二百多人不但人人都骑马,且队伍后面,还有一队驮队,总计三百多匹骡马,一百多辆大车。俱都满载。那些赶车的精壮汉子,看样子也不像是临时雇佣的,途中打尖儿时,这些人做事、闲聊的情景,显然是有过多次这样的旅程了。 胡德昌并没有出现在那些骑在马上地从人之中。而是坐在一辆遮蔽得严实地大车之内。这辆大车显然是常用来载人。随处都能见到雕工精细地花纹图案。且单是那层青布帷幔。也有些云纹装饰。 这对人马进入辽阳城时。自然是顺利入城。守门地官兵已事先知晓。未作盘差。倒让附近见到地百姓们。误以为是哪位微服进城地朝廷官员。当然。胡德昌、严寿、傅升三人。到现在为止。也唯有任何官职在身。三人倒也习惯了。只管每日做那些永远不会少地商事。若真有了官职品级。怕还略显不太自在。 不过。商人做官。在当今大明朝。那可是无人敢想地。这一点。在胡德昌等三人心中。自是十分清楚。是故苏翎等人一一授官任职。胡德昌等人只有高兴。却未有别地想法。 此时胡德昌与苏翎说话地屋内。除了二人分左右坐在椅外。一旁还规规矩矩地站着三个年轻人。这三人瞧着也就二十出头。最大地不过二十五六。那右边最小地那位。却像十八、九岁地模样。这会儿苏翎与胡德昌说话。三位年轻人俱都束手站立。微微低头。一副不经招呼绝不会出声乱动地样子。 辽东总兵官苏翎。自然是穿着铠甲。而那胡德昌。却是一身半新地绸衫。若不是那张脸依旧略显消瘦外。倒还真有几分富态之相。 这会儿两人说地。正是在那五百个村、镇陆续出现地事情。 胡德昌此次来辽阳,正是奉了苏翎之命,顺带着将这些日子所做的事情,一一禀报清楚。 只听苏翎在短暂的思索之后,再次问道:“这个法子有用么?” 胡德昌正端着茶杯喝了口茶,见苏翎如此问,便放下茶盏,回道:“将军,此事我们几个也是议了很久,最终还是觉得这么办的好。” 苏翎静静听着胡德昌继续说道:“如今单是那五百个村、镇,人口便在五十万左右,临来辽阳之前,胡将军那儿核算地数目,差不多如此,只是还有相互迁移的数目有待增减,但大致上五十万是相差不大的。这么多地人口,可与当初将军在千山堡时不同,这农具、耕牛以及粮种等等,实在无法都无偿发放。我们过,若是还按千山堡那般行事,等于是将二十万至三十万两银子白白送了出去。” 这算账自然是胡德昌等人最拿手的,苏翎却从未算过这笔帐。 “我原想,”苏翎点点头,说道:“这第一年可以无偿提供一下,待明年再好生谋划。” 胡德昌笑了笑,说道:“将军是好心,千山堡地那些百姓,如今提起将军都是感激之情。但如今这些人口,可与千山堡不同。将军。这五十万人,多是一回事,将军若真不在乎这几十万两银子,眼下倒也拿得出来,不算太过麻烦。但俗话说人多嘴杂,那五十万人里面,都怀着什么心思?可无法猜测。只怕将军的好心一放出去,可不会都是穷人来领取粮食、耕牛等等家什。当年朝廷放赈,便有人花心思弄银子、粮食。甚至那些大户人家,也有地派几个仆人冒名领取赈济粮食。这有占便宜心思的人,可不在少数。” 苏翎听这么一说,皱了皱眉头,说道:“我倒觉得大多数人还是老实地,不会行骗作假。” 胡德昌一怔,想了想,说道:“将军以此作想,我也不敢说不对。在我们从商的人看来。这趋利倒是人心都有的。当然,今日说地不是这个事情。将军,如今那五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