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第三十八章 营口小镇 (第2/3页)
多大数人都得连番往返。于是。民夫们干脆便全都就地砍柴做饭。 人数骤然增多。且大多又需在此吃食住宿。于是。一个小镇地形成。便由多年地渐聚。变为在短短地数月间便形成了。 最初的变化,或许该算是柴草问题。这么多人要烧水做饭,饮水倒不是问题,就靠在河边。怎能不便?但柴草却逐渐被砍光,不到半月,方圆五里之内的灌木、小树。都被砍的一干二净。稍大点地树木,倒没被当柴烧掉,而是被用作搭建木棚、草房了。对于这样地分别,民夫们还是分得十分清楚。这样一来。若要捡拾柴草,便要多走出数里地来。可当时又不得不做。袁大人已经给了方便,可不会有人管这柴草的事情。 于是。也不清楚到底是哪一天,一个四十多岁的汉子。不小心被一大捆长枪砸断了左臂,虽有民夫中识点接骨的人看了,当即接上,用块板子夹上,敷药包扎,说是养上几月,便不碍事了。那管事的一瞧,便让他回去,他这个样子,当然不能再做事了。 但那条汉子一听,却嚎啕大哭起来,几乎昏了过去。有那认识的一说,才知此人家中还有老婆孩子七八个,都等着他带粮食回去,如今这么一来,岂不全家人都得饿死? 管事之人也是四十多岁的一位军爷,虽也看着不忍,但却摇头不语,这种事情,可也不是他这样的人能够大发善心地。末了,只在怀中掏出十几文钱,想了片刻,又揣回去一半,剩下的一并丢在那汉子面前,随即转身离去。 围观者倒大半与此人类似,家中可都有老婆孩子等米下锅,见此情景,稍一商议,便一人从自家口袋里抓几把米,到了凑了小半袋,摇摇头各自去了。那汉子抹抹眼泪,冲个人背影磕了几个头,便拎着口袋蹒跚而去。那点米,也就能凑合几日而已。 没过几日,便见那汉子一家人推着一车柴再次返回。汉子吊着左手,只用右手掌着把手,另一边则是一位三十多岁的女人,两夫妻便在一左一右推着,前面是几个半大地孩子用几条绳索拉着,车上的柴草,估摸着也有数百斤吧。待停下,那汉子便招呼着老婆孩子,给前日那几位发了善心的人一人抱去一捆柴火,这便去了一半。剩下的,便堆在一边。很快,便有人上来询问,那汉子也不言语,倒是那女人开口,直说换米,多少随意。于是,这次又换回小口袋米来,多数人也就是抓上几把米,换来做几顿饭地柴草。 这样每隔几日,两夫妻便带着孩子来上一趟,算起来倒是与往返辽阳的日子相差无几,倒是积攒下一些粮食。没过多久,这效仿地人便多了起来,大多是些女人孩子,境遇也大致相同。那些身强力壮的民夫,往返得多了,自能养家糊口稍有结余,而这柴草又极贱,是故这柴草生意,算是最先做起来。 当然,这愿意拿米来换地,毕竟不算太多,所以随着打柴的女人孩子地增多,那两夫妻的生意自然便受到影响,眼看着又要断粮,那女人却又想出个法子。再来时,不仅是一车柴,还带着自家的大锅。那汉子闷头不响地用一只手开始干活,在女人孩子的帮手下,就在河边空地搭起一座木棚,一边垒起灶台,一边便铺上干草,在众人眼里,这一家人便要在此住下来。 随后,那女人便来到那几十名正在自己煮饭的士兵面前,挨个地不知说着什么。这些士卒是专为看守军需的,倒是一日也不曾离开过。到最后,那女人才被带到管事的一名把总面前,说明来意。原来,女人不过是央求着给一家几口寻些吃食,并递上一根祖传的簪子,也就值个一两银子。话并不多,且那名把总也瞧清楚了一旁吊着一只手的汉子与那几个饿得不成样子的孩子,便也未要那簪子,跟属下几人商量了下,便答应了。 于是。这几十名士卒的吃食,便全由这家人打理,且还兼带着缝补洗衣等杂事。当然,这些士卒每日的口粮是军供,眼下倒也给的足足地。这家人的吃食,便是从这些每日领取的粮食中省下的,一大锅饭里均出几碗。倒是不难。女人的央求。也便是如此而已。 过的几日,那把总见这一家人倒真给自己属下省了不少事,便跟属下一商议,每人拿出十文钱来,凑在一起算是给这家人的酬劳,并将那最大地孩子,给安排到一队驮队里,只按半价给粮。这些士卒还拿着每月一两五钱地月饷。又是吃得军粮,这十文钱可算不得什么,凑起来也有六七百文钱。那汉子一家自然感激万分。一齐给众人磕头。 自此,那汉子每日带着大点孩子出去砍柴,女人则在家中洗衣做饭,至于那几百文钱。则仍然用来买米。民夫中总有些富余粮食的,这米便一碗碗的换了来。 这家人绝不会是偶然的一户。类似的情形,在驻扎的数千官兵中先后出现。当然。那时还无人关注这类事情,也没有较高一级的官员知晓。这些因柴草一类的琐事而由士兵们自己拿钱出来雇人做事地现象。其实在各地驻扎的军营附近早有出现,甚至还有雇人出cao站队训练的,不过这里没那么严重罢了。 过得一月左右,那汉子地手臂略好,便与女人一商量,在木棚边又垒起新灶,让女人厚着脸向那名把总将军中闲置的大锅借了来。自此便用这口锅供应军中饮食,而自家那口,便用那些积攒下来的米,煮上满满一锅,配上自家腌制的咸菜,向那些民夫兜售饭食。这算是第一家饭店吧,价格极其便宜,那些民夫或用钱,或用米,都可换得一碗现成地饭吃。这不管是用钱用米,汉子一家自此走上了自给自足的路子。 随后不久,便是第二家,第三家,真如雨后春笋般冒了出来。到后来辽东监军胡嘉栋率领大批船队抵达时,大部分地民夫,士卒,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