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月东升_第四十二章 固定航线 首页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

   第四十二章 固定航线 (第1/2页)

    天启元年十二月,大明朝辽东都司的地界上,由南边的旅顺口,到北边的宽甸、千山堡一带,再由东面已经封冻的鸭绿沿岸直到西面的战线前沿辽阳城,照旧是一片白雪皑皑的景象。

    这算是辽东都司目前所能控制的实土,沈阳的缺失,让大明朝在辽东的版图上失去了一个犄角。

    当然,就整体看来,这并不妨碍整个大明朝在东方的土地上依旧是一副巍峨身躯,且仍旧显得稳稳当当。大明朝版图的边缘,类似朝鲜、日本、大琉球国、小琉球国、安南国、真腊国、暹罗国、占城国等等一系列藩属小国,依旧得仰望天朝,俯首称臣。即便朝贡的使团只能在往日中追忆,但这种心态却是从未变过,至少在大明朝京城里的那些阁老、六部官员的印象中,历来如此,且仍旧将持续下去。

    京城的隆冬,与辽东的差别,或许只在于,那雪只在地上铺了薄薄的一层,往来的驿道上的残雪则被踩踏成污黑一片,远远望去,像是一道黑线。这道黑线由京城东门出来,向东延伸,尽头,便是天津海港。此时已近年关,但驿道上却仍然有数队赶着大车、骡马的驮队缓缓行进着。

    天津海港的这一年,进出的海船、战船,怕是要比前几十年加起来都要多,尤以夏秋那两月最盛,进进出出怕不下近万次。倒是让天津港格外热闹了一番。这一年地冬天,或许是因夏季过热的缘故。这冬天倒比往年显得冷一些,辽东沿海一带地河流入海口都已封冻,且更加坚实。若按往年常例,这冬季大多不会再有船出海,就算是那些渔户。也是歇得多,出海的少。不过,这年却不同,那海上的船队,却并未消失。

    此时北风已起,海上北上的船只逆风航行颇为吃力。数量当然是要大大减少,但每隔五到八日左右,便有一队百十艘海船的船队抵达港口。这正好是天津至营口小镇,以及再向前延伸至盖州、复州地一个往返的海程。

    因封冻之故,那船队自不能再紧邻海岸而行,漂浮的坚冰,自是对船只有一定的威胁。尤其是那些老旧船只,是故船队要比往日常见的更靠近深海海域。逆风行船,这海上走的路线,便是行地“之”字。先向东斜行,再掉头向西斜行。如此往复行进。不过,只要进入辽东湾。便能借着海潮的流向,抵消部分风向的阻力。直抵营口小镇。有部分船只,会再沿着海岸缓缓靠向盖州、复州,最终会绕过旅顺,抵达镇江堡。

    至于辽东到天津,便简单地顺风挂上满帆直行,要不到两日,便能抵达天津港。

    大明朝廷对辽东调拨的粮饷、军需,已过了最初的紧急输送阶段。天启皇帝额外拿出的三百万两饷银已全部运抵辽阳,这一笔军饷,若是单算月饷,按每名军士一两五钱算的话,也够十万人马用上二十个月。不过,这十万人马,可不仅仅是月饷便能打发得了地。

    出于对苏翎所部创下大捷的奖励,这笔内帑银子,天启皇帝准许辽东总兵官苏翎给予所部官兵补足安家银,马价银,铠甲器械银等等,一切均按朝廷招募兵马的惯例行事。如今能打仗的兵马,在辽东也仅仅存在苏翎所部,这一点,在朝廷上似乎已经形成默认地共识,连兵部、户部等那些鸡蛋里挑骨头的官员,也没有提出异议。

    实际上,朝廷已经停止了从各地卫所、边镇调集兵马以及诏令招募乡兵、民兵地行动,这些照例也是要给予安家银、马价、铠甲银子的,这么节省下来地银子,算起来也颇为可观。何况,如今辽东总兵官苏翎所部,那是确确实实的大捷,对这样地兵马,还有什么可指责的?

    至少在目前。即便有所疑虑、猜忌地。也暂时按奈下来。努尔哈赤地爱将费英东。以及那几个名字拗口地福晋等等女人。在京城可是由东厂、锦衣卫专门派出不少人手。去费了番功夫核实。当然。这些战俘。朝中大臣可是一个不识。无人能辨真伪。也只有令东厂、锦衣卫那些专擅打探消息之人去寻人辨别。天知道那些人都在何处寻到地辨认者。结果虽姗姗来迟。却是确定无疑。

    这只是一个前提而已。由辽阳失陷。再到辽阳仍存。已是令人揪心而还算不错地消息。对袁应泰地弹劾、指责。也暂时被压了下来。当然。在冬季来临之初。辽东巡抚王化贞又奏闻建奴逼近广宁地消息。又是让朝中诸位官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