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第五十二章 旁敲侧击 (第2/4页)
荒之时,那粮食可贵得吓人。今年倒不一样,趁着)需、粮饷,这些缺粮的人家才都聚集在此地,有了活儿干,这要银钱也可,要粮食也可,总之是还没听说饿死过人的。” 吴九奎微微点头,这兵荒马乱,可要比灾荒之年更能要命。这没饿死过人,可就连关内的某些府县,也是做不到的,更何况向来缺粮的辽东?当真难得。 那李福接着说道:“后来,朝廷运来的军需不那么多了,这人手便有了富余。亏得商务局又在此修筑了大片的宅院,这才让那数千人能再有活儿干,工钱虽然不多,但换粮食养家还是够的。就算做一日工,只要不是偷懒的,便也能让一家大小吃一天饱饭。” 吴九奎想了想,问道:“我适才在街上,看到不少店铺,若此地都是这样赚脚价的人,那些店铺还能开得下去?” 这开店铺做生意,往往都是在人口密集之处,穷乡僻壤的,可自然不会有多。按李福的说法,这营口镇既然是这么个来历,可不是做生意的好地方。 李福却说道:“九叔,这里的生意,自然不能与来辽东的商人们相提并论。这也就是糊口而已,如今这里可有数千专门每日寻力气活儿的人家,这开门七件事,柴、米、油、盐、酱、醋、茶,就算是卖力气的人家,也都得用不是?况且,这码头上的事情,也得要木匠、铁匠等等打造出家什来使用。再说,此地还有驻军三千人马,这出了粮食算是军供之外,其余得也都得在镇上购置。除此之外,光是北边一带的木材商人,在此地择地建房定居的,也有几十户,这些可不算穷人家了。听说,明年开春,这里还要建一处船场,到那时,这里可又要多出不少人口来。” 吴九奎边听边点头,这里看样子,会变成一个真正的大镇。 就听得李福接着说道:“当然,此时如九叔这般来辽东的商贾们,才是财神。这里的人家,不少都跟来辽东的客商买些商货,贩运到南四卫去,也能换得一些银钱养家的。 ” 这赴辽东的商人,可大可小,这正是京城里徐熙忙碌的原因之一。按苏翎的命令,这不论大小,只要能给辽东输送商货的,一律欢迎。吴九奎这般商贾,自然是喜欢有辽东商人大批接手运来的商货。不过,那些小些的商贩,可都愿意在营口这里,便零卖一空、立时收回本钱的好。 再说若是出手得快,还能赶得及船期,将在辽东购买的山货、人参一类的,运回去再次获利。这种积累,只是辛苦一些,倒是不愁利钱过少。这一来一往,数倍之利已是平常。 当然,类似吴九奎这种规模的大批贩运,获利自然丰厚。这基数不同,结果自是天地之别。 那李福见吴九奎默不作声,便笑着说道:“九叔,我这一说便没个完了,想必九叔一路劳顿,也该歇歇了。船上的那些商货,九叔尽管放心。胡家少爷自能安置妥当,码头旁不远,便建有许多货仓,还有专人看守,九叔请先歇息几个时辰,晚间胡家少爷、严家少爷定会给九叔洗尘接风。” 听李福将吴九奎心中仅余的一丝担心说透,吴九奎便彻底放了心。本来吴家此次带来这么多人,也有考虑辽东兵荒马乱在内,万一有个闪失,可就不好看了。 吴九奎点点头,转身对吴小六说道:“你们也都歇着吧,轮着值守便是。” “是。”吴小六低头答应着。 那李福听了,笑着说道:“九叔,这里尽管放心,连半个贼都不会有。不光是这些院子不会失盗,连镇子里也是一样。” 吴九奎转身笑道:“哦?难道这里也设有巡检司?专管缉拿盗匪?” 李福一怔,想了想巡检司是干什么的,便笑着说道:“没有。营口镇还未设官员管制,若真有事,都是商务局代管。” 吴九奎想了想,问道:“不是说那商务局并无品级么?未必这也能代管一个镇子的大小事务?” 李福琢磨了一下措辞,说道:“胡家少爷说过,商务局只专责接待客商,倒真是不算什么官儿。不过,这营口镇自打朝廷的军需运送用不了那么多人之后,便大多指望着如九叔这般来辽东的客商过日子,这已是人人都明白的事情。真说起来,这里大半的人都跟商务局相关,是故胡家少爷说话,便算是管事了。” 吴九奎又问道:“这数千人家,总有个纠纷什么的吧多,又有贫有富,难保没有心生歹意之人,又或者贪占便宜的,未必胡世云等人还管这些?” 那李福笑着说道:“说出来九叔或许不信,我们这里,还当真没有这些事儿。” 吴九奎笑道:“难道这里真能做到路不拾遗、夜不闭户?” 那李福倒未必会读书写字,吴九奎说的这八个字,让其想了片刻才明白过来,笑着说道: “九叔说的这个,倒有些像,不过,这有没有盗匪,也不见得如此吧?” 李福接着说道:“最初这些卖力气的人家,倒也有争抢活儿干的,不过,自打胡家少爷来了之后,这些人家便都被登记了名册,凡是愿意在此落户居住的,便都在划定的地方拨了一块地,修房建屋。九叔看到的那些店铺、房屋,都是这么来的。这凡是有活儿做了,便有人按名册点名,若是来的船少,则也按名册轮流做事。九叔该见到那些赶着大车、骡马的人了吧?那些便是。如今在这里,有好几千人呢。” 吴九奎觉得新鲜,这样的事儿,何曾听过? “等等,”吴九奎忽然感到不对,忙问道:“你不是说这些都是穷苦人家么?怎么还有银钱修房建屋?” 李福一怔,随即笑道:“眼下这些屋舍都不需他们拿出银子,工料钱都是由银庄贷的。” “银庄?”吴九奎越发好奇了,这稀奇事太多了。 “怎么讲呢?”李福歪着头,想了想,说道:“就跟典当差不多。银庄专门放贷,也不仅是建房子的事,那些往南四卫贩卖的人家也可以贷些银子来用,银庄收取利钱。比如那些房屋,约定是十年偿还,按现今的脚价来算,要不了三年,也就能还清了。” 吴九奎不语,他在吴家经营田庄、店铺以及行商生意,也有几十年了,到此却时时感到跟不上。这辽东到底还是传闻中的辽东么? 吴九奎问道:“那银庄是谁家的?” 李福笑着说道:“这就不清楚了,反正有胡家、严家、傅家在内,这是人家做生意的秘事,自然不会有多少人知道。不过,这银庄可不止这里有,据说在南四卫以及辽阳、镇江、宽甸等地,都有,怕是有数百处。” 吴九奎琢磨着,就算是典当吧,这数百处,本钱银子怕不得要几万两?不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