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
第一一七章 茶寮之行 (第1/2页)
七月间、张和的船队来到江州后,买卖了货物,多少能赚点,蜀锦与漆器却是将随身带来的钱,几乎买尽,太昂贵了,只是普通的蜀锦,就要五金一匹,成色好些的又贵些,漆器就更不用说了,市面上你就买不到上好货。 买齐了货物后,张和领着众人大包小扛的,一路回到了船上。跟在身后的赵海一行,有些不好意思的向张和请求:“公子,我与兄弟们好久没回家乡了,想回去看看乡邻大伙,不知可否?” “恩、你们去吧。等回来后领我去拜见兴霸的尊堂。”张和见此,便打算逗留一两日,顺道看望下义弟甘宁的父母。都到了此地了,怎么也要去拜访下的。 那赵海听了反而惊讶了:“公子,莫非你不知么?” 张和听赵海这般说辞,不由问道:“知道什么?” “甘大哥他当年的事。”邓谦一旁提醒道。 “知道啊、但这与我见尊堂有什么关系呢?”张和更加疑惑了。 “自从那事后,甘大哥就没敢回过家,我们也是不晓得他的家邸的。”听了赵海的话,张和这才明白过来。 有些失落,但也没事,回去问了甘宁,下次来就是了。 赵海他们几个走后,张和与陆瑁好好的逛起江州的大街来。巴郡的建筑与中原有些不同,地处南蛮,人们的衣着便多有民族特色。 闲步走在街道上,就近欣赏起江州的人文建筑与水土人情来。张和与陆瑁不时的谈论着所见所闻,不知不觉间便提起了川蜀的时政来。在刘焉统治时期,一直利用的是宽容的政策,虽然对民业民生有些促进,却也纵容了一些豪门大户,产生了很多欺压良善的现象。这些却是张和所要极力避免的。 “那如何才能消除这等弊端乎?”张和与陆瑁走到一个茶摊后,坐了下来歇息,同时探讨一下良政之策。 “难啊、天下分士农工商,其中世族因其掌握了才识,一直是天子宠臣,族中弟子多为百姓父母官,牵一发而动全身,就算有一些明事理的官吏,也只能尽力多为百姓施仁政而已。是万万不敢与整个天下士族对抗的。”陆瑁虽然年少,却理论知识不凡。一语道破其中的因由。 正当张和深思之时,邻座有一茶客却朗声道:“这位小郎说的在理,却也并非无良策。昔日秦一统天下时,却未听闻多有士人作恶焉。可见万世之法,皆有对立。就看人如何的取舍了。”这铿锵之言,一下子将张和与陆瑁的好奇心勾了去。抬头看去,茶寮中三张桌子有茶客,说话的便是与张和斜对的一张茶几上,坐落着两位文士打扮的中年人。年纪比张和稍年长,估摸着四旬的年纪。其实张和的年纪也不小了,来到三国也近十年,不枉人生虚度了三十几个春秋。 入目之间,这两人均是消瘦之人,一位给人两袖清风之感,另一位却有些不堪入眼了点。属于那种小孩子一看就要躲在mama背后的相貌。这在古代以貌取人的观风中,确实有些吓人了。 张和心里却有了些猜想,强自忍耐自己的心态,起身抱拳向二人请教道:“不知二位兄台可否过来一叙?余愿洗耳恭听。” “如此我等就却之不恭了。”得张和相邀,方才开口的文人也便与同伴做了个相请的动作,二人一同来到张和的桌前。 “在下张和、不知二位兄台如何称呼?”张和率先介绍道。 “余姓法、名正,字孝直,这位是我友,姓张名松、字永年。”为首的文士也自我介绍道。 “啊!原来是两位先生。这倒是张和的失敬了。”张和一听,竟然是法正与张松,难怪那另一人长得如此不敢教人仰视。不过张松的才能确实是不错的,不然也不会被刘璋奉为别驾。不过此时尚是刘焉主政,应该还没他出头之日吧。能得在江州之地遇上二人,却也是巧了。 “哦?张兄有听过我二人之名?”那法正看见张和如此的恭敬,顿时有些不适来,倒是一旁的张松,面色颇为受用的感觉。 “自然,我虽是初次来蜀地,却也听人言及两位先生,早已久仰,今日得见,却是三生有幸了!哦、我来介绍下,这位小郎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