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
揭开明朝军事孱弱的天大谎言 (第1/6页)
作者:独孤雁 明朝是中国历史上一个饱受抨击和嘲笑的朝代,在世人的眼里,明朝几乎集中了一切封建社会的腐败因素,从宦官专权到皇帝昏庸,明朝的军队更是成了许多满族遗老遗少们嘲讽的对象,的确,在明亡清兴六十年里,明朝打了一连串的败仗,清朝打了一连串的胜仗,在抗击倭寇的战斗里,明朝也曾遭受到太多耻辱的失败,于是在历史学家的眼睛里,明朝似乎成了连宋军都不如的孱弱之师,关于明朝的军事力量,如黄仁宇等著名的历史学家也进行了近乎于刻薄的批判,然而事实真的是这样吗?黄任宇对于明朝军事力量的阐述,是基于万历十五年这样一个特定的年代背景,他用抬高戚继光一个人伟大地位的方式完成了对于明朝军事力量的歪曲性嘲讽。通过片面夸大明朝军事弊端的方式来证明明朝军事力量的孱弱。在这种学术化的丑化下,双手沾满汉民族鲜血的八旗屠夫们成为了国家的骄傲,rou麻吹捧满清王朝的汉jianian学者们正过着锦衣玉食的生活,直到今天许多满族的遗老遗少们依然通过各种现代化的传媒手段,对于汉文明进行着不断的攻击和污蔑,对于走向和平崛起的中国来说,如何用最客观的态度去看待历史的光荣与耻辱,或许是和我们的经济改革与政治改革同样重要的事情。 这些话题或许有些扯远了,但是对于今天的中国来说,明朝军事的强盛和最终的失败,比满清丧权辱国的历史更加有借鉴的意义。我们正走上一条经济高速发展的道路,和谐社会和以民为本正重新成为中国的方针,满清倒行逆施统治所遗留下来的奴化思想与顽固保守精神正在慢慢的被剔除掉,在这种情况下,明朝的历史更具有现实的意义。一个经济水平和军事科技水平都处于当时世界顶点的王朝为什么会在人类进入近代文明的前夜走向覆灭,已经产生了人文主义思想萌芽和近代科学观念的儒家文明也同样因为野蛮人的入侵而遭到了灭顶的打击与可悲的倒退。明朝的军事制度和军事战略究竟是怎样导致了这样的结果?片面的丑化只能是掩耳盗铃,冷静的分析与读解方可以为明天找到一盏走得更远的灯。 明朝军队真的很孱弱吗?确实,明朝没有象南宋一样在蛮族入侵的情形下守住半壁中国的河山,明朝军队在倭寇的sao扰下曾经疲于奔命。明朝在与满清的战斗里遭受了太多的失败,这些都是不争的事实。但是没落时期的明王朝依然可以将勃兴时期的八旗铁骑阻止在山海关外数十年,所谓“天下无敌”的满洲人仅仅靠了吴三桂的卖放才得以入关,在满清得天下40多年后,袁崇焕遗留下的关宁铁骑依然在三藩之乱里将满洲人打得狼狈不堪,最终仅败于了汉人组成的绿营军之手。没落时期的明王朝可以在东南沿海接连击败欧洲殖民者的入侵,可以将当时欧洲最强大的荷兰人驱逐出台湾,而满清则留给了中国一纸又一纸丧权辱国的条约,没落时期的明王朝也同样打赢了朝鲜战争,几乎使日本近百年无法恢复元气。而满清则留给中国人甲午战争的悲歌,和邓世昌们洒不尽的英雄泪,别拿什么科技发展水平和军事力量来说事,洋务运动时期的满清已经装备了不亚于欧洲人的武器,更拥有了亚洲最强大的舰队,却依然无法挽救失败的命运。我们对于满清末年的失败总抱有宽容的态度,对于明朝的历史却进行了苛刻的指责和人为的丑化,这种不恰当的历史观在最近一百年里,既造成了中国人精神态度的迷航,也同样沉重的拖累了中华民族走向文明的步伐。 诚然,强大的军队不是一个腐败王朝的救命稻草,虎狼的德军挽救不了希特勒自杀的结局,强大的苏联红军也难以改变苏联解体的命运。满清的北洋军成为了袁世凯就任大总统的陪嫁,明朝强大的关宁铁骑更成为了满清灭亡中原的急先锋。国民党的五大主力成为了抗日战争的中流砥柱,却无法挽救******败逃台湾的命运。一个王朝的堕落,有政治,经济,军事各个方面的综合性因素。但是军事战略和军事建设在其中同样占据了重要的环节。明朝的灭亡固然绝不是一个简单的军事原因,但是明朝军事的成败也同样足够值得今天的我们深深的反思,与明朝军队装备的近代化一样,今天的中国人民解放军也走上了高科技化建设的道路,与明朝高度繁荣的商品经济一样,今天的中国也走上了经济迅速发展的道路,因此明朝对于中国并非是一个远去的过去时,相反是极其深刻的现实意义。[转自铁血社区http://bbs.tiexue/] 从明朝军队的先天条件来说,我们必须承认明朝军队,特别是前期时代的明朝军队,是中国封建历史上可以与汉唐铁骑相媲美的虎狼之师。这样的认识并非是对明朝的吹捧,相反是一个客观的评价。明朝军队是在与蒙古人的作战里成长起来的。我们今天总把元朝末年的政治和军事看得过于丑陋,认为明朝是拾了一个历史的大便宜,面对的是一个走向没落和衰败的蒙古王朝。这种看法是过于片面的。首先一点,蒙古王朝确实在中原地区走向了衰落,特别是中原的军事力量,已经到了腐败不堪的地步。但是蒙古人在草原和西域依然拥有着足够数量的强大军队,元王朝曾多次调遣驻扎在蒙古和西域的军队进入中原对抗红巾军,造成的结果是几支起义力量的失败甚至崩溃,宋政权和天完政权都亡于此。在轰轰烈烈的元末农民大起义的大多数时间里,起义军多是占领着长江流域的广大地区,在中原地区与蒙古骑兵的对决多以失败告终,中原农民组成的队伍在当时的情况下暂时并不具备与蒙古王牌军队进行大规模野战的能力(即使是在兵力占优势的情况下)。我们总说明朝一大作战特色是依城而战,事实上这正是在起义初期情况下所做出的无奈选择。何况,当时的蒙古人还拥有一位不世出的军事天才----王保保。这位汉人血统的蒙古王爷为元王朝和后来的北元王朝忠心耿耿的打了几十年仗,在他的整顿下,中原散漫的蒙古骑兵曾经重新焕发了强大战斗力,而塞外的蒙古骑兵也被他重新整顿成团结的战斗集体。我们总是用“瘦死的骆驼比马大”还形容元朝末年的蒙古军,事实上蒙古军,特别是退守塞外的蒙古军是依然延续了蒙古人善战的传统的,元朝末年的蒙古边军在与周边的几大蒙古汗国的较量里都取得了胜利,即使是在元朝败退大漠以后,他们依然可以打败前来趁火打劫的其他汗国的军队并巩固在草原的统治。他们并非是瘦下去的骆驼,却依然是野蛮的虎狼。能够战胜这样强大的对手,也从另一个方面映衬了明军当时的强大。 从朱元璋的北伐开始到蓝玉的捕鱼儿海大捷,明朝面对的对手开始由中原的蒙古汉军和腐化的阿速军变成了依然保持强大战斗力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