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
第九卷 东瀛平叛 第十五节 火烧日野 (第1/2页)
从八王子城前往立川需要经过一个叫日野的小城镇。原本有一条小路可以绕过日野直接到达立川。不过在明军控制了关东平原之后就派人毁掉了这条小路将路上几座跨越山涧与溪流的桥梁给炸掉了。而三年多时间里明军为了加强对甲斐国的控制修缮了从立川通往甲府的道路而日野与八王子城之间的这段道路就是其中的一部分。 立川的日寇守军被近卫军击溃之后五千多人以最快的度逃到了八王子城。在八王子城镇守的日寇统帅是一名名气并不大的军官。在接到了立川被明军占领的消息滞货这名日寇将领立即下令部队集合然后留下立川逃过来的五千日寇守卫八王子城之后就率领原本驻扎在这里的一万步兵杀向了立川。 显然这名日寇将军的判断出现了严重的错误。他并不知道明帝国援军已经到达了江户这次攻占立川的是帝国近卫军。当然如果他知道了的话肯定不敢如此轻率的行动了。在他看来攻占立川的只是明军在江户的守军兵力不可能很多。那五千逃兵为了减轻临阵脱逃的罪名必然要夸大明军的规模。所以他有信心率领一万部下击溃明军收复立川打通与关东平原上的主力军团之间的联系。 这股日寇从八王子城出的时候已经是傍晚了当天晚上在到达了日野的时候并没有立即前进就停在了日野准备天亮之后再上路。 显然。日寇将领犯了严重轻敌的错误不管明军有多强大这种关系到十多万主力兵团生死的救援任务绝不是儿戏任何一名有头脑的将军都应该以最快地度去收复立川而不是为了让部队睡个好觉而耽搁了战机! 朱祁钰就不会耽搁这宝贵的机会。在他率领近卫军返回立川时就收到了侦察骑兵送来的消息。朱祁钰也是大吃一惊日寇竟然不知轻重停在了日野而没有继续前进。当然这对明军来说绝对是天大的机会。 “梁岳立即让部队准备出!”朱祁钰没有耽搁一点时间他迅地换上了一匹新的战马而侍卫团的官兵也都换了新的战马“侍卫团立即出做先锋奇袭日野!” 只有侍卫团是在持续作战这朱祁钰率领的近卫军是之前留在立川负责防御的部队而跟随他前去击溃东面日寇先锋军团的近卫军官兵则留在了立川休整。当然对付一万日寇出动两万近卫军无疑是杀鸡用牛刀。这一万日寇还是二流部队并非日寇的精锐军团就算是出动一万近卫军去对付他们也算是看得起这些日寇了。 从立川到日野大概有五十里路程不过对帝国近卫军来说。只需要不到一个时辰就能到达日野附近。而日野并不是一座坚固的城市甚至算不上是城市。在东征时期日野只是一座村镇有一百多户居民。后来明帝国商人扩大了在日本的活动范围许多产自甲斐与信浓国的货物都要通过日野运送到江户然后装船运向明帝国。这座小村镇也在三年多的时间内展了起来成为了一座有大概一千户居民。人口五千左右的小镇。不过这也仅仅是一座小镇而已并没有任何一座城市所具有的城墙的保护。 当侍卫团到达了日野附近时并没有立即动进攻。就算这些侍卫团的官兵再厉害他们也不打算在没有必要的情况之下冒险。这是侍卫团军官在跟随朱祁钰征战时所学到的最精明的一点即不做任何没有价值的冒险举动。留下了联络官兵之后侍卫团的军官就率领手下绕到了日野的西面埋伏在了日寇有可能逃窜的道路附近准备在近卫军进攻日野之后在这个方向上拦截住逃跑的日寇防止立川城那样的事情再次生。 不出半个时辰近卫军也赶到了距离日野不到两里地的地方。这里已经是关东平原的边缘地区了周围的山丘很多而且森林都很茂密。 在日夜城外不足一里地的地方就是森林就连道路都是从森林中穿过的。 “陛下侍卫团已经到了日野西面负责切断日寇的退路。” 朱祁钰满意地点了点头相比之下侍卫团的军官要比近卫军的军官更能够明白皇帝的意图。“很好你们就在那边守好等下放跑了一个日寇我再找你们算账!” 那名侍卫团的联络军官吐了吐舌头做出一副尴尬的样子来。 “现在日野的日寇情况怎么样?”朱祁钰没有在乎这个军官的表情反正很多侍卫团的军官都已经习惯了皇帝的随便态度。 “我们大概探查了一下日寇在镇子外面没有岗哨镇子里也很安静除了西面进入镇子的道路上有大队人马通过的足迹之外没有现日寇离开日野的痕迹。大概现在他们正在睡大觉吧!” 朱祁钰冷笑了一下招手把梁岳叫了过来。“立即组织近卫军进攻既然日寇毫无防备那我们就杀他们一个措手不及让这股日寇去阎王爷那里报道!” 近卫军的进攻非常的迅当马蹄声将日寇从睡梦中吵醒的时候他们已经来不及组织防御了近卫军的骑兵部队如同旋风一般的刮过了城镇。而这次近卫军用上了一种更残酷的武器。因为大部分日寇都在民房中休息所以近卫军迅地控制了镇子上的街道然后用短铳马枪封锁了每一座房屋的大门再用桐油火药等纵火物资点燃了那些木结构的房屋。结果从房子里冲出来的日寇都被打成了马蜂窝而没有冲出来的日寇则被活活地烧死。另外还有数千日野镇的居民根本就没有一丝的机会逃生。 朱祁钰没有参加进攻行动一直在镇子外的一处高地上看着下面的表演。就如同恶魔突然降临到人世间一样这座有着五千多人口数千间民居的镇子在烈火中跳动着挥舞着。而那些全身着火却没有被子弹打死的日寇则在烈火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