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
第九卷 东瀛平叛 第二十六节 分化敌人 (第1/2页)
军师劳苦功高不过现在叛党未平还望军师再接再厉辅助天皇平定叛乱!” “陛下言重了如无陛下的帮助我等绝无法平定叛乱!”宇佐美定满也受到了上杉谦信的影响对朱祁钰显得更为客气了。 “请吧今天晚上我代表明军官兵代表天皇欢迎军师的到来!” 晚宴上的气氛是比较热烈的大部分明军将士都对上杉谦信这些日本人产生了一定的好感毕竟上杉谦信已经用行动证明了他是明帝国的朋友绝不是明帝国的敌人。当然这种信任是建立在相互的基础之上的上杉谦信的行动也感召了一部分投靠过来的日军将士让他们不再那么敌视明军了。 宴会结束之后朱祁钰将双方将领以及高级军官都留了下来。虽然在宇佐美定满率军投靠明军之后叛党没有接着动进攻不过此时仍有近十万叛军在北面虎视眈眈随时准备进攻所以军情仍然非常紧急这也是双方最为关心的事情。 “上杉将军的意思是现在我们仍然以防御为重?” 上杉谦信点了点头说道:“陛下虽然明军战斗力强悍当年在今市城外我就领教了。不过叛军势众且并无撤退之意我们的兵力却极为有限在此情况之下仍然应该通过阵地防御来消耗叛军的兵力只要双方实力对比生变化那我们就可以动反击一举击溃叛军!” 朱祁钰点了点头显然宇佐美定满的行动只在一定程度上打击了叛军的嚣张气焰并没有彻底的击溃叛军。也不可能彻底的击溃叛军。这时候朱祁钰也现了东军的缺点可以说是致命的缺点。 “相信陛下已经看了出来。”上杉谦信看到朱祁钰地神色变化之后心里也了然有数了“当初。东军能够以少敌多挡住西军的进攻在一定程度上是因为东军更为强悍战斗中往往能够在兵力处于劣势的情况之下战胜西军。除此之外。还有非常重要的一点即东军各部队都是由嫡系将领指挥的。所以在作战中勇猛异常。只不过现在这却成了东军致命地缺点。” 显然上杉谦信也在迅的吸收着明军的战术思想精华。在明帝国东征之前日本东西两军的战争已经持续了多年不过就如同井底之蛙一样。东西两军之间的战争以及各地诸侯之间的战争规模都很小。 一次出动五千骑兵几万步兵地战斗都已经是大规模的战争行动了。 而在明军东征时明帝国集中使用军团多次动大规模战役。结果对大规模战役并不熟悉地日军在战争中吃了很大的亏并且迅落败最后若不是明帝国无力将战争支持下去的话恐怕现在织田信长早就完蛋了! 三年多来上杉谦信一直在思考这方面的问题。本来他在军事方面的能力就非常高三年的时间足以让他想通很多问题了。而总结下来东军之所以在战争中往往在处于兵力优势的情况之下败于明军之手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之前为了适应与西军的战争而采取的军队编制并不适合与明军的战争。即那种由将领统帅嫡系部队各部队之间联系并不紧密的军队关系本身就不利于进行大规模战争。 现问题不等于解决了问题。上杉谦信也没有能力解决这个问题。东军本身就是一个军事同盟性质的利益组织与西军不一样。织田信长为的西军在很大的程度上是通过征服以往的对手建立起来的军事集中化集团。也就是说西军各部队都是织田信长的部队都听从织田信长的直接指挥。相反的东军的部队名义上归属上杉谦信指挥而实际上上杉谦信只能通过下级将领指挥军队作战而且下级将领有很大的灵活性并不一定会完全服从上杉谦信的命令!因为各利益集团的目的不一样上杉谦信也就没有可能将东军完全掌握在自己的手里。他在越后的时候还能够震慑住其他将军而等他到了东京的时候东军将领就动了叛乱这本身也与东军的松散军事组织结构有着极大的关系。 朱祁钰也认识到了这一点他说道:“将军言之有理东军各自为战虽然现在他们可以为了共同的目标而行动不过朕相信并不是所有的东军将领都愿意背叛天皇吧?” 上杉谦信点了点头说道:“陛下圣明。听军师说此次叛变主使只有几人大部分将军都没有明确表态。如果我们能够争取到那部分将领的话一来可以分化叛军二来可以削弱叛军三来也为最后战胜叛党打下了基础壮大了我们的力量。” “不过并不是所有叛军将领都有军师的觉悟!”朱祁钰看了宇佐美定满一眼“至少我们没有办法现在就去说服他们如果派人去冒险的话这就太危险了。更何况我们现在根本就不知道哪些将领愿意为天皇效劳哪些将领是铁了心要谋反。如果盲目行动的话恐怕后果难以设想!” 朱祁钰这话的意思就很明显了如果要说服叛军中那些态度摇摆不定的将领除了要想到一个好办法之外还需要有人去做说服工作。而且是要冒着生命危险去做说服工作的。自然明军中不可能有合适的人选就算明军不缺乏不怕死的人他们可能还没有进入日寇营地就被干掉了那么就只能从上杉谦信的人中挑选合适的人员了。 “陛下我愿意去做这件事情!”宇佐美定满很是自觉“虽然我归隐数年不问世事不过东军中很多将领都与我有些交情我也对东军的情况比较熟悉。如果能够说服一部分将领回心转意的话老臣也算是为天皇陛下尽到了最后的职责!” “军师……”上杉谦信立即站了起来说道“军师此次行动已经让叛党对你深痛恶绝。如果军师在去冒险必然凶多吉少。这六年东军也生了很多变化军师也不一定了解所有人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