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2章 大汉帝国风云再起,决战紫禁之巅 (第2/3页)
太和殿广场之上时,下面大批的禁军护卫已经把一位年近60岁,身着龙袍,腰挂宝剑的威严老者团团护卫在当,正是大汉帝国的当今皇帝傅玄华 刚才紫禁之颠的对决,下面的广场上其实有两千人屏住呼吸在观看,但谁也不敢发出一丝声响,生怕影响了上面己方两个强者的发挥,他们人数虽然不少,却没有一个人有资格上去搭把手,因为上面那四个人,武功实在是太高强了 那些黑盔黑甲的禁军护卫见二人过来,铿锵盔甲碰撞声,自动让开一条通路,眼满是崇敬之色 “多谢御弟”皇帝镇定自若,自有君王的威严,先是冲那老僧微微颔首,接着冲那名年男子感激道:“多谢乐宗相助” “阿弥陀佛,老衲还是来晚了一步”那老僧口念佛号,有些自责道。 “皇上言重了,在下只是碰巧路过,路见不平,拔刀相助罢了”那年男子客气道。 “父皇”这时,一个40出头,一身贵族服饰的男子龙行虎步奔过来,在皇帝面前单膝跪地,一脸沉痛禀报:“伤亡情况统计出来了” “老四,怎么样”皇帝关心问道,他已经有心理准备了,听口气,那个身着贵族服饰的男子是皇帝的第四子。 “禁军仓促迎战,最先与敌接触的第一团伤亡最惨,三个团一共阵亡了1358人,另外,”四王子欲言又止道:“独孤家家主当场阵亡,刘家家主身负重伤,恐怕坚持不了几天了” “噗”皇帝闻言,眼前一阵目眩,一口献血就喷了出来,刚才那般凶险,他都没有皱眉头,此时却心如刀绞,立时晕了过去 “皇上”周围禁军护卫们尽皆大惊失色。 “父皇”那四王子更是虎目圆睁 “啪”那老僧赶紧一抬右掌,抵住皇帝后背,内力缓缓注入,那白衣年人则神情紧张为他们护法,过了好一会儿,皇帝才悠悠转醒,冲那老僧感激点点头,又对面前一脸关切的四王子赞许道:“君峰,你今日拼死挡在父皇面前,父皇很满意,你带着左羽林主将刘光仁、禁军主将独孤如愿下去安顿好你刘叔叔、张罗一下独孤伯伯以及阵亡将士的后事吧” “诺”四王子傅君峰躬身领命而去。 “嗯,不错”看着四王子离开的背影,皇帝赞许点点头,自己这四儿子平常不善言辞,很少夸夸其谈,但却是个实干者,今日挺身而出,临危不乱,倒让自己刮目相看,看来自己身后这继位的人选,需要重新斟酌了 今日是秋佳节,皇帝本来组织朝臣们在皇宫的保和殿夜宴赏月,夜宴刚刚散去,行到太和殿与保和殿间的太和殿广场时,就变生肘腋,13名魔宗刺客疾风暴雨般杀了,锐不可当,好在一些大汉帝国的朝强者没有走远,听到宫打斗声及时返回救驾,但与来的13名刺客比起来,能拿上台面的,也不过10个人左右 皇帝正琢磨着,前面又飞身而来一员30多岁的年轻将领,右肩上还流着血,应该是刚才阻击对手受伤所致,高声禀报:“启禀皇上,北方长城烽火告急” “什么”皇帝心一沉,还真是祸不单行,火上浇油啊想想也是,契丹既然请魔宗出面刺杀自己,哪会不同步派铁蹄挥师南下稳了稳心神,“司马述,慢慢说,契丹铁骑的主攻方向在哪里” “从烽火示警看,至少雁门关和张家口两关同时遭到猛烈攻击”司马述躬身禀报道。 “朱太公”皇帝沉声喝道。 “在”人群,闪出一位60多岁的消瘦老者,一身官打扮。 “传朕口谕,命令北方军第一军团的14王子和第二军团的主将刘光武,分别率部增援雁门关和张家口,命令四王子和司马述率洛阳北大营、八王子和独孤如严率南大营各一万精骑,兵进太原,建立第二道防线,寸土必争,不得有误”皇帝稍一思索,断然下令。他一生用兵无数,现在年龄虽然大了,但雄风依旧 “遵旨”朱太公应了声,赶紧下去传旨 “司马艾,你率右羽林,协助独孤如愿的禁军,加强皇宫守卫刘成裕,你率金吾卫协助你二叔的左羽林,加强洛阳城内警戒”皇帝威严发出第二道命令。 “诺”司马艾司马述的大哥、和一个20岁出头的白袍将领刘家家主的孙子刘成裕躬身领命。 ################################################## 创华49年8月15秋月圆之夜,魔宗13名顶级强者,于帝都洛阳皇宫,刺杀大汉帝国皇帝傅玄华,双方前后有26位5级以上强者参战,其11位强者阵亡,大汉帝国3000禁军,阵亡了1358人,史称紫禁之巅血战,又称紫禁城决战 ################################################## 三日后,8月18日,雁门关。 残阳如血,雁门关的北关口,残破的大汉帝旗,依然在关头高傲飘扬,似乎在宣誓着不屈的骨气 雁门关主将,一个30岁左右的黑脸膛汉子大汉帝国第231师主将李广,正在北面关头上擦拭手的长弓,他刚刚用其射杀了一个契丹铁骑的师长,这才打退了契丹铁骑的第18次疯狂进攻,231师5000将士,现在就剩下800人,他的5个团长,就剩下一个一团长李天蔡,其两位内力修为4级阶的团长为护卫他,死在契丹萧氏统兵军长,一位5级初阶强者的铁长矛之下,他不知道还能不能顶住对方的下一次进攻。 “小弟,这次要是能活下来,你赶紧娶个媳妇,为咱老李家生个儿子,否则战死边关,你就绝后了”李广冲李天蔡感慨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