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部第三章 前奏(4) (第4/5页)
的办公室内,威而金森让参谋打开地图,用手指着中国沿海上的一个岛屿道:“先生们,为了彻底地解决中国问题,这一次战争也许会持续很久,那么我们就需要一个更接近中国的地方作为战略跳板,我个人认为,我们在占领中国南部最发达的城市广州后,就应该立刻占领这个地方。”众人顺着威而金森的手指看去,只见地图上赫然写着两个字——台湾。 běijīng,威而金森想到的,杨一也想到了,站在地图前,看着中华的大好河山,杨一又一次感到自己肩膀上的责任,很快杨一就皱起了眉头,因为杨一发现了一个严重的问题,杨一立刻叫来张键,指着这地图上的台湾岛:“先生,如果你是联军的统帅,你会怎么利用这个岛屿?” 张键不假思索地就回答道:“那还用说,哪里还能找到这么理想的补给地点和战略跳板?”张键说完之后自己也惊出一身冷汗,眼睛死死地看着杨一,两人异口同声地说道:“快,立刻进宫。” 四道圣旨很快就从紫禁城里发出来,目的地分别是两江总督刘铭传,福建总督张懿德,两湖总督曾国藩,水师提督刘十八,圣旨上要求张懿德立刻派一位得力人员到台湾,组织起当地百姓,一旦联军入侵,一定要凭借有利地形,使联军在台湾不得安生,刘铭传和曾国藩要全力支持福建方面,要人给人,要粮食给粮食,要银子给银子,要武器给武器,同时要求水师,竭尽全力从侧面策应台湾的防御,狠狠打击联军的补给线,绝对不能让台湾成为联军优良的集结地和补给站,随着圣旨一起到达的还有军情的报告,兵法云:“知己知彼,百战不殆。”情报的重要xìng杨一是十分清楚的,早在消灭第一只英法联军后,杨一就已经让情报部门派人前往印度和南洋,设法在当地华人的帮助下,建立起情报系统,随时报告联军的情报,联军先头部队才到印度,数十只满载情报的信鸽就已经从印度起飞,飞往中国大陆。 所谓英雄所见略同,威而金森和杨一都想到的台湾,有一个人早就想到了,而且还提前做出了行动,这个人不是别人,正是曾国藩支援到台湾的李鸿章,石达开投降到英法联军被消灭,再到běijīng平叛,李鸿章时刻都牵挂着全国的局势,曾国藩把李鸿章推荐到福建来当一个参将,李鸿章虽然不满意,但也没办法,李鸿章到了福建以后,正值福建各地小刀会和天地会的起义,李鸿章很快得到总督张懿德的重用,他的军事才能也得到了充分的发挥,李鸿章先是利用自己和新军的关系,通过刘铭传买了一部分的先进步枪,武装起一只三千多人的洋枪队,然后凭借这只部队,短短三月内就把几路起义人马杀得个血流成河,起义的火焰很快就被李鸿章扑灭了,当时正值奕忻在běijīng造反,国内形势不明朗,张懿德的请功折子也没能上交,李鸿章的封赏也就一直没着落,也就在这时候,李鸿章通过对新军和杨一的了解,已经清晰地分析出奕忻必然失败的结局,奕忻一旦失败,杨一和洋人之间的战争就不可避免,洋人再来就不可能像上次那样只来个几千人马,很有可能是几万,或者是几十万,这样的战争打起来,那么很可能就是一场旷rì持久的战争,如果不幸言中,那么台湾岛的战略地位就可想而知了,想清楚一切的李鸿章当即向张懿德请命,率五千人马上岛,剿灭倭寇。
张懿德虽然舍不得李鸿章这样的人才离开自己的身边,但考虑到这台湾离福建太近,东洋倭寇一旦在台湾站住宅区脚,没准以后就形成明朝那样的百患,到时候朝廷怪罪下来自己是吃不消的,张懿德没有想到,所谓的倭寇进犯,不过是李鸿章派人放出的流言,这时候的小rì本,自己老家还让美国人弄得鸡飞狗跳,哪有心思来中国捣乱,李鸿章顺利地来到了台湾,他清楚地知道,一旦战争爆发,台湾不是自己的坟墓,就是自己飞黄腾达的开始。 来到台湾后,李鸿章第一件事就是安抚民心,然后以防御倭寇为理由,拿着福建总督张懿德的将令,把台湾的大小兵权都抓在自己手里,相对台湾官员来说,李鸿章怎么都是个上差,手里还有兵权,只要李鸿章不妨碍大家发财,就让他折腾去吧。但凡近海防御,最好的办法就是把敌人消灭在海滩上,可洋人军舰的威力李鸿章是知道的,别的不说,看看新军大炮的厉害,就知道洋人应该更厉害,所以,凭借自己手上的兵力在海滩上和洋人打,肯定是行不通的。李鸿章把防御阵地设在了离海岸距离较远的地方,同时还在台湾中部的山区建立了兵站,囤积粮食弹药,以备rì后长期的坚守,为了防止洋人顺利地上岛,李鸿章还准备了大量的火药,一旦洋人打过来。第一件事情就是把基隆高雄这些港口炸个稀巴烂,免得留给洋人,还听说洋人的船都是烧煤的,那基隆的煤矿也要炸了去,免得便宜了洋人,就在李鸿章准备在台湾大干一场的时候,朝廷的任命下来了,杨一没有忘记李鸿章,李鸿章被任命为福建提督,李鸿章离开台湾回到福州,紧接着就见到了朝廷的又一道圣旨,加强台湾防御,这时候,李鸿章才知道自己已经走在前面,既然已经开始,就没有回头的道理,李鸿章立刻向张懿德表示,自己愿意与台湾共存亡。 李鸿章的请求很快就得到批准,不过这一次李鸿章得到新的援助,不再是孤立的,刘铭传从浙江给福建送来了三千新式步枪和三十挺重机枪,全是兵工厂新出产的家伙,还有一百个军官负责训练台湾岛上的部队,为了表示对杨一命令的坚决执行,刘铭传还调调拨出一个团的兵力,外加一个重迫击炮团交给李鸿章使用,有了这两千增援和新到的武器,李鸿章守卫台湾的信心更足了,不但如此,湖南的曾国藩考虑到福建台湾一带,民风孱弱,士兵战斗力低下,曾国藩身为李鸿章的老师,弟子有困难,怎么会袖手旁观,所以曾国藩不但给福建运来大批粮食,还送来了五千兵勇,这样一来,台湾岛上的李鸿章能用上的部队就多达两万余人,加上李鸿章的提前准备,守住台湾,已经不是那么遥不可及的事情了。 战争已经一触即发,联军主力已经到达他们的第二个集结地点——新加坡。 多年以后,李鸿章回忆起自己在台湾的经历时坦言,在台湾问题的处理上,是其一生最闪光的时刻。也正是由于李鸿章对战争发展做出的提前预判,并事先做了大量的工作,这才使得台湾防御不至于仓促启动。 印度,联军内部就作战的计划展开了激烈的争论,原因是威而金森元帅提出的进占广州以后,先夺取台湾为跳板和补给站的计划,遭到了统帅部其他人的置疑。老到沉稳的威而金森元帅把中**队当成了一个对等的对手,充分考虑到这场战争可能出现的艰难,所以才提出这一稳健的方案。客观的来说,这一战略是正确的,如果完全按照威而金森元帅的方案来执行,占领台湾以后,以强大海军为依托的联军进可以攻,退可以守,可以说联军完全处于不败之地,就算在中国内陆遇到挫折,也可以迅速从海上撤退,到时候台湾完全可以充分发挥其机动xìng,在中国漫长的海岸线上,联军可以说想打哪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