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
第三百三十五章 党争之祸 (第1/3页)
朝廷派系斗争由来已久,历朝历代都不能幸免,此消彼长,此长彼消,互为挟制,又互相忌惮。 而君王之道,则正在于制衡。 鹬蚌争则君子渔其利,若是那朝中派系势力不能互相制衡了,或者有一支过于强大以至于独党专权了,则是君王失道之征,百姓遭殃之兆。 天下官吏争相依附于一党,则狼狈为jiān,朋比勾结,不再能彼此针砭,互相挟制,使对立派系之恶行弊政暴露于君王之前,那他们做起祸害天下苍生之事来,就连个睁着眼睛监督的人都没有了,盘剥黎民就必然更加的肆无忌惮,国家怎么可能安定发展。 所以历代君王都懂得对制衡之术善加利用。 党争,就是一种现象,并没有什么好,也没有什么不好的。 总体来说,党争的太厉害,就会暴露出很多政治的yīn暗面来,yīn暗面当然是不好的事情,但是能通过斗争的途径暴露出来问题,这本身应该算是一件清明政治的好事情。 因为即便没有党争,那些yīn暗面也是时时刻刻存在于我们的政治体系中的,区别只是暴露出来和隐藏起来,区别只是老百姓看的见,或者老百姓看不见。 看的见才能被抱怨,才能被督促,才能接受公众舆论的监督。可能一时半会的清谈也解决不了什么实质的问题,动摇不了政治FǔBài的根基,但是量和质的转变,总是有着一个临界点的,暴露在阳光下的明争,总比藏着揶着的暗斗要好,党派互斗总比独党不斗要好,这只是君王御臣之术。 所以坏势力,恶现象,被揭发暴露出来的多,并不说明这个朝代就不好;反之,歌舞升平,一片歌功颂德的朝代,也不能就说是个好时代。 所以说,若帝王强势,君权集中,而党派势弱,自然于百姓是好事;若君弱臣强,又不能靠党争来协调制衡,那虽然一样是花团锦簇地标榜太平盛世,却肯定是个坏事情。 理论上来说,即便昏君有多昏庸,多无道,也要比一个良臣的私yù要小些,要让人放心些,因为普天之下,本来就莫非王土。 而在当朝的政治派系,则主要分为两个派系,其一就是以驸马段仲颐家族为首的"段党",因为这一党立走亲近太子的路线,所以也有人称其为"Tài子Dǎng"。 其二则是以萧贵妃的亲哥哥,国舅萧禄家族为首的"萧党",因为依附于广平王,所以也称"广平党"。 萧段党争由来已久,彼此都是累世公侯,又均是皇亲贵戚,除了本族在官的人员外,各自的门生食客也是遍仕天下,再加上为了谋求仕途通达而刻意依附巴结的各阶层的大小官员们,萧段二党在整个朝廷政治体系中,俱可算盘根错节,支系庞大。 萧禄也是刚从宫里出来,他刚去见过了meimei萧贵妃,匆忙地回到自己的府第,也是一脸忧心忡忡的神情。 其实很多时候,政治并没有善恶之分,真的只是看斗到最后,谁把谁给斗倒了,谁能够赢到最后。 史家不惜以曲笔来写那些发生在历史上的真实的政治斗争,来迎合统治阶层的政宣目的,那是因为,修史的权利总是在取得斗争胜利的那一方的手中。 如唐太宗李世民那样,弑兄杀弟,逼父禅位的,都能成为一代明君,其他历代君王夺嫡争权之事,就都不用拿出来讲了,就没有比他更牛的了。 说远了,再说回本朝。 萧禄回府,并为更衣,直接先去了南书房。 "相国下朝了?"迎接他的是一个女子,穿戴十分的朴素,有些年纪,但是风姿清瘦,超逸脱俗。 "恩。"萧禄应道,"心中烦闷,到你这里来坐一坐。" "怎不更换朝衣?"女子说着,便走去书房后面的隔间,取家常衣服来给萧禄更换。 "没心思,一心只想着先来找你。"萧禄说话间,小厮送了茶来。 "先放桌子上吧。"女子吩咐,又对小厮说,"茗香,你先别走,把老爷换下的朝服带回去放好。" 那小厮便在一边侯立。 女子伺候萧禄换了家常的衣服,这萧禄大概四十岁不到的年纪,保养得当,所以显得相当的年轻俊朗,只在低沉思考的时候,能与他的实际年龄看出些相称的稳重来,而大多数的时候,他也和他的meimei萧贵妃一样,是个天生的看不出真实年龄的美男子。 小厮接过朝服,推门出去,又反手将书房的房门轻轻关上。 萧禄换了衣裳,觉得轻松了一些,坐在书案边,一手托起茶杯,一手揭开杯盖,轻滤掉茶面上的浮叶,低头吃了一口。 "莲妹,每有烦心的事情,我到你这里便觉得平静,真不知道是为什么。"萧禄貌似再对自己说,又貌似在对他口中的这个莲妹说。"最近情绪总是不对,动不动就特别的烦躁,看到谁都想发脾气,我想自己克服克服,可是总也调整不过来。" "你压力太大了,想的也太多。"莲妹边说,边整理着桌案,貌似刚才正在写字,桌子上散了些墨迹未干的纸笺。 萧禄拿了一张来看,见是几句新写的诗稿,试念道,"...从归便当随化去,莫叫风荷DúLì身;芙蓉已是倾城sè,化去枯槁落风尘;待得东君渡有信,莫惊春闺梦中人..." "这诗怎让人觉得如此凄凉?" "随手**写的,又没叫你看。"女子把诗稿抢去,整理收藏进一边的书箱。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