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一帝_【30】 万流归宗 首页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

   【30】 万流归宗 (第2/2页)

平等权利,无所偏重,荣辱与共。如此,中国民族的再次融合刻不容缓,以汉文化为主体,形成一个新的民族,即“华族”,有利于消除各种族之猜嫌,填补之间的鸿沟,减弱华夷之分。

    明确规定,汉族和有汉族血统的混血儿改为“华族”,从律法上定为“国族”,其他各民族本着自愿的原则,自行变更为“华族”。汉族的形成是一个长期融合的过程,经过夏、商和周朝代的发展,出现了华夷之辨,随着秦朝的统一,各民族进一步融合,到汉朝时代,地域宽广,管辖内的各民族统一称为“汉族”。

    历经隋朝、唐朝、元朝和明朝的大一统,疆土再次扩张,汉族和新的民族杂居交往,广泛融合。到清朝,疆域基本定型,管辖内的民族更多了,各民族之间的区别对待,激化了矛盾,特别是满汉之间的争端,持续了百年。

    李书星要来一次创举,把中国各民族来次大的融合,形成一个新的“华族”,把儒教作为新民族的宗教信仰,把儒家思想和汉文化作为民族的思想指导,另外,从民族风俗、服装和节日庆典等方面都做了创新。

    由此,户籍制度改革随之而动,伴随着警察队伍的发展,办理户口登记,制作身份证。当前的暴乱根源就是各民族和各阶层的不平等,因此通过民族改变,再加上优惠的福利政策,尽快平息国内的战乱。

    上谕昭示天下:再无满汉之分,各民族之间相互平等,中外华族是一家。华族优先除贱籍,分田分房,为其务农务工经商,提供优惠政策。总之,把华族打造成国族,塑造成最优秀的民族,融合各民族的优点,革除自身的弊病。

    第三项大动作就是经济封锁和金融改革。晚清并不贫穷,按现在的GDP来算的话,中国当时的国民生产总值是世界第一。地方和官僚地主阶级手中积累的大量的金钱,历史上有事实可证明,太平军一路攻下来,搜刮的金银达数千万两,攻下武昌城时,没收库银百万两,即使一所小县城,库银也有十多万两,或者数十万两不等。

    还好李书星是个财迷精,在太平军前期战斗中,密令新军分赴各府城和州县城,把库银全数转移。全国200多个府城,1400个州县,库存金银价值约为2.4亿两白银,除了黄金被移送到京城总库外,白银分别移送到成都、广州、杭州和京师四大造币厂,铸造银元。

    另外,因为战乱带来的恐慌,中国皇家银行、中国交通银行和中国银行在各地吸纳大量存款,金额高达3亿两白银。

    李书星要通过金融改革,进一步控制太平军和东北地区的财政,统一币制,发行银元、同元和纸币。银元面值为1元,铜元面值为1元,纸币面值为100元、50元、10元、5元和1元五种。之间的交换率为:1银元相当于1000铜元,等同于100元纸币

    金融改革就是为经济封锁服务,力争三年内取消金银交易,使用统一的币种交易。为了限制反叛势力同外国之间的贸易,加强海关队伍建设,在沿海各口岸设立海关分署,严控通商口岸。把太平军封锁在狭小的一两个省份之间,断绝他们与外地之间的贸易,从经济上加以制裁,全国禁止流通太平天国的制钱。

    第四项改革措施是增强国家意识,统一全民认知。从律法上规定了国徽、国旗、军徽和军旗。绘制中国地图,加深中国疆域范围,指明被侵犯的边疆,增强国民的爱国主义精神教育,号召各族人民抵抗外辱,反对任何分裂国家的行为。

    李书星的唯一目的就是统一军权,统一财政,统一政权,把所有的一切高度集中在帝王手里。以强硬的态势和绝对的权力,彻底改变中国现状,早日实现中华的强盛。

    从中兴三年夏季开始,中华帝国这条巨龙,慢慢苏醒过来,并逐步恢复所有机能,日益壮大。而此时的国际形势,也非常有利于中国的发展,帝国主义列强忙于应付新的战争,无暇顾及中国,让李书星得到一个喘息的机会。

    万流归宗,时不我待,一个兴盛的国家初露端倪,等他站起来的时候,必定让世人刮目相看,胆战心惊。

    -----------------------------------------------------

    第三卷到此结束,第四卷各项战役拉开序幕,精彩纷呈,层出不穷。请拭目以待!!谢谢大家的支持!!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