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第300章 重大变故 (第2/3页)
陈禄到了江南后,在武烈侯的全力支持下,全身心投入到大渠的建设上,除了打通湘桂谷地的道路外,就是着手进行开渠的准备工作,主要是器械和物资的囤积,而最重要的工作则是勘探地形,设计开凿方案。 南岭大渠的作用就是航运,航运最关键的就是连通湘水和离水。有水就能同船,这事说起来并不复杂,如果是在平原开凿,那当然简单,但在南岭这种地形,那就复杂了。 陈禄经过数个月的勘探,几乎踏遍了老山界,最终拿出了一个既简单又实用的方案,那就是利用湘桂谷地的地势落差,引湘入离,就是把湘水引入离水,继而连通两条大江。这是南岭大渠最为关键的部分,这个思路不能拿出来,谁也不知道这条大渠如何开凿。 既然是引湘入离,把湘水引入离水,那先就要分流湘水,把湘水的一部分引入离水,于是在湘水上游铸造铧嘴。铧嘴用大石砌成,锐削如铧犁。铧嘴将湘水上游之水一分为二,三分入离,七分归湘。 “三分入离”由南渠承担。南渠就是人工开凿的运河了,在湘水故道的南侧,引湘水而下,途与始安水、灵河、大榕水相接,最后流进离水。 “七分归湘”则有北渠承担。北渠也是人工开凿的运河,在湘水故道的北侧。因为湘水上游已经筑坝断流,所以必须在湘江故道的北侧开凿一条北渠,把运河和湘水连为一体。 铧嘴分流,南渠入离,北渠入湘,这个工程的主体构架就出来了。 接下来的问题又来了,大河有枯水季节,也有山洪暴的时候,如何确保水源的正常? 陈禄提出修筑大小天平石堤。 天平石堤就是拦水堤坝。这个堤坝呈“人”字形,左为大天平石堤,右为小天平石堤。 大天平石堤伸向东岸,与北渠口相接。小天平石堤伸向西岸,与南渠口相接。铧嘴就位於这道“人”子形石堤的前端 天平石堤的顶部当然要低于两侧的河岸,这样当枯水季节的时候,可以拦截全部江水进入大渠,反之,当洪水泛滥的时候,洪水可以越过堤坝,直接泄进湘水故道。 最后一个问题就是航运了。运河开凿好了,如何保证航道的畅通和船只的运行? 陈禄提出建“陡门”和船闸以提高水位、束水通舟,其陡门多达四十多处,而船闸则主要修建于河道较浅,水流较急的地方。 这一方案奏报咸阳后,得到了郑国等一帮水师的赞同,于是南岭大渠进入了正式开凿阶段。 陈禄的大渠设计简单实用,而且完全推翻了前期由江南所做的财赋预算。按照这一设计进行开凿,不但可以大大节约人力物力和财力,更重要的是节约了时间。以陈禄的估算,只要人力物力和财力得以保障,两年多时间就可以完成这条大渠的开凿。 历史上这条渠的开凿前后花了五年时间,扣除论证准备阶段,实际大概花费了三四年时间。现在江南已经为此准备了将近一年时间,再加上两年多时间的开凿,基本上和历史相符。 宝鼎为此高兴万分,特意为陈禄请功,亲自向秦王政讨要官爵。官暂时是不能升了,爵则连升三极。至于陈禄的属下水师和工匠,也是奖赏丰厚。 江南官员们在钦佩之余也很高兴。现在他们已经放弃置陈禄于死地的想法了。这位监御史不是来夺权的,而是跑来开渠的,事实证明陈禄对武烈侯没有任何威胁,相反,陈禄自始至终唯武烈侯马是瞻,事事请示,唯恐出了差错,而开凿方案拿出来之后,西南策略的成功基本上是板上钉钉的事,大家都有好处,都能受益,那对陈禄的看法当然是彻底颠覆了,就连一直排斥陈禄的大匠琴唐现在也是和陈禄兄弟相称了。 正当江南准备甩开膀子大干一场的时候,大河南北再度爆大灾。好在此刻江南已经步入正轨,所有危机全部解除,这场大灾事实上已经无法影响到江南,所以大家不以为意,不过武烈侯的威望却再一次得到提高,因为他早在去年的时候就预言今年大河一带还要爆大灾,结果真的给他说了。 去年秦赵大战没有爆,土诸国也只有秦楚之间产生了一些局部冲突,所以武烈侯还有办法救助河北百万灾民,如今就算武烈侯还在原,也一筹莫展了。今年大灾涉及的区域更大,而河北大战又加剧了大灾的严重程度,大饥荒正在爆,受灾三国的人口加在一起有几百万甚至上千万,这时候不要说武烈侯没有救助之力,就算天神降临恐怕也是爱莫能助。 武烈侯担心这个噩耗冲击到十八方镇的庶民,下令封锁了消息。南山子、盖聂和卓等赵人虽然担心故国,但他们能力有限,毫无办法。赵国三年内遭受三场大灾,国力遭到致命重创,败亡已经是旦夕之间的事。这时候不是秦人要灭赵国,而是天要灭赵国,人力根本没有挽救的可能。 武烈侯对河北大战漠然视之,绝口不提,其他人当然不会自找没趣。 在武烈侯的鼓动下,江南官员经过数日的商讨,决定利用这个冬天继续垦荒,同时征徭役,先行开凿南渠和北渠,南岭大渠由此正式进入开凿阶段。 朱英则奉命赶赴寿春,与楚国令尹阳君进行商谈,确保楚国在这个冬天能够按照约定继续向江南提供各种物资。现在赵燕齐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