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崛起_第六十二章 瞭望台行动(18) 首页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

   第六十二章 瞭望台行动(18) (第1/2页)

    明斯克被包围了。

    这个消息像瘟疫一样迅速传遍了整个前线。尽管所谓的包围圈其实还有许多漏洞,而且D军立足未稳,但是城内的守军已无心恋战了。

    博克大将抓住机会,下令发起总攻。

    只见D军第55装甲掷弹师和第157步兵师从西面攻击,第22装甲掷弹师和第171步兵师从西南面攻击,第298步兵师从西北面攻击,第6、13装甲师也各派出一个团级战斗群从东北和东南两个方向发起攻击,其他部队继续牵制外围的S军。

    明斯克已岌岌可危,失守只是时间的问题。

    10月9日,第55装甲掷弹师和第157步兵师已率先攻入城区,与守军发生巷战。

    由于害怕被围歼,卡恰洛夫中将下令第28集团军主力在傍晚时分突围,城内只留下第293民兵师掩护。

    当天夜里11点,D军第55装甲掷弹师占领了明斯克市政广场,其他各路D军也陆续攻入城区,半个小时后,S军停止了抵抗,第293民兵师仅剩500余人被俘,该师不复存在了。

    法伊格少将真的是第一个把战旗插到了明斯克的最高处。

    10月11日,北方集群也传来好消息,维尔纽斯也被攻占了。

    此时三路主力只有南方集群还在基辅一带苦战。

    基辅是乌克兰的首府,位于第聂伯河的两岸,此时D军已将S军节节压缩在城西长宽各约10公里的区域内,S军将城西当作了一个桥头堡阵地。

    在第聂伯河东岸,与D军对峙的是S军的第5、6、26、12、18和第9集团军,共6个集团军,总兵力约70万人。

    由于S军拼死抵抗,南方集群几次强渡都没有成功,东岸的部队源源不断地将人员和物资通过第聂伯河运抵西岸,使得这个桥头堡依然坚持到现在。

    城内的巷战打得很惨烈,短短几天,D军已先后有两个步兵师因损失过大而退出战斗,仅配合进攻的坦克就损失了近100辆,到目前为止,依然没有什么进展。

    10月12日,南方集群司令屈希勒尔大将接受了第4集团军参谋长弗里德里希中将的建议,即采取远程迂回战术,分出两支强力部队从南北两个方向成钳形攻势同时迂回到敌人的大后方。

    作战计划很快就制定出来了。

    其中,左路以第8军为基干,加强第7装甲师和第52装甲掷弹师,组成‘绍肯’战役集群,由第8军军长绍肯上将指挥,向北迂回约170公里,从切尔尼戈夫一带渡河;

    右路以第41军为基干,加强第16装甲师和第44装甲掷弹师,组成‘林德曼’战役集群,由第41军军长林德曼中将指挥,向南迂回约300公里,从克列门丘格一带渡河。

    随后,左右两路将在基辅以东约240公里的罗姆内会师,形成一个巨大的包围圈。

    如果这个计划成功,就将近70万S军装进了口袋,一次包围这么多敌军,这在人类战争史还从未出现过。

    为了确保迂回部队的补给,屈希勒尔大将决定全程采用空投,地面不再分兵保护这两支部队的运输线。

    不过这样一来,空军出动轰炸机的架次将大幅减少,也就是说将减少对当面S军的轰炸次数和密度。

    由于‘林德曼’战役集群迂回距离达300公里,实际将离主力更远,所以相对而言就更危险,困难也将更多。不过只要在S军反应之前渡过河,还是有可能完成任务的。

    所以关键在与速度。

    作为高级指挥官,林德曼中将当然能看出其中的厉害。为了抢时间,刚一接到命令,还没等第16装甲师和第44装甲掷弹师前来报到,就命令第41军下辖的第59装甲掷弹师连夜出发。

    在部队出发前,林德曼中将还特意与该师师长法希巴赫少将交代了司令部的作战意图,最后,他给该师的任务是:强行军300公里,在克列门丘格建立桥头堡阵地。

    反正部队走到哪,空投就跟到哪,后勤基本又了保障。

    虽然物资补给没有问题,但是在强行军下,对装备和人员都是极大的挑战。

    所谓强行军,就是部队不停顿、不休息,全军以最高速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