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
第十七回 刘大耳的城管队 (第1/2页)
你们知道么?刘备在招兵之前,竟然已经去前线打过仗了! 你问我身份?呵呵,士兵一枚... 《典略》上记载:平原刘子平知备有武勇,时张纯反叛,青州被诏,遣从事将兵讨纯,过平原,子平荐备於从事,遂与相随,遇贼於野,备中创阳死,贼去后,故人以车载之,得免。 本着对各位读者负责任的态度,咱们先介绍一下这个《典略》是什么东西。 要了解三国史,《三国志》和《裴注三国志》应该是最权威的。 《三国志》取材精审,作者对史实经过认真的考订,慎重的选择,对于不可靠的资料进行了严格的审核,不妄加评论和编写,慎重的选择取材之源。这虽然使《三国志》拥有了文辞简约的特点,但也造成了史料不足的缺点。 后来,南朝宋河东闻喜(今山西闻喜)人裴松之给《三国志》加了注解,很好的补充了原本《三国志》史料不足的缺点,要了解三国史,《裴注三国志》必看! 除了上面两本专门记载三国历史的著作,《后汉书》、《资治通鉴》等书也涉及到了很多三国的内容,这些书也是后人了解三国历史的重要途径。 上两段文字我没有提《典略》,因为这个《典略》是野史,且已经失传。 《典略》,三国时期魏国郎中鱼豢所着,是一部业已失传的中国古代野史著作。内容上起周秦,下至三国,纪事颇广,体裁驳杂,系作者抄录诸史典故而成。清代名士纳兰容若辑有佚文。《典略》的作者鱼豢在正史中无传,生平无从考知。 ——摘抄于百度 野史是什么?是与正史相对的民间编撰的历史,大部分内容都是根据传闻、神话等编写的,有的具有真实性,而有的则有待考察。 历史是由胜利者书写的,对当朝统治者不利的内容很少有能进入正史的。 可天下没有不透风的墙!有些事情早晚会泄露。野史作为老百姓茶余饭后的闲谈,有些内容肯定发生过,只不过碍于对当朝统治者的影响不好,所以没有记载到正史里面去。 不说远的,就说离咱们最近的朝代清朝,最近几年考古学家们貌似已经考证出来了,顺治皇帝的最终结局是死于天花,而不是出家,他的结局符合清朝正史记载。 然而在早几年,“顺治出家”一说的人气要远远高于生病死亡一说。我老家河北唐山遵化清东陵的顺治陵寝之所以没被孙殿英以及后来的盗墓者盗,就是因为他们相信顺治出家了,顺治陵寝里面没有顺治皇帝的尸体,所以就谈不上陪葬珍宝了。 野史大多时候是闲谈,但肯定有真事...... 说多了说多了,sorry!接着说正题。 咱们姑且就相信《典略》介绍刘备的这一段文字吧。 这应该是刘备最早的作战记录。 通过这段记载,我们可以看出刘备当时一人参军,而且只是一名小兵,并不具备指挥管理权。讨伐途中发生遭遇战,战斗中刘备所在的军队失败,刘备负伤后在死人堆里装死,等敌军走远以后他才搭上故人的车跑了。 这次的战役究竟有没有关羽和张飞还没有定论,但下面《三国志》上提到的讨伐黄巾军肯定是有这哥俩的。 《三国志》记载着这样一段话: 刘备率其属从校尉邹靖讨黄巾贼有功,除安喜尉。这段记载表明刘备有自己的属下了,并且有了直接的管理指挥权。 另外提一句,这次征讨黄巾贼的主帅是卢植,也就是刘备的老师。不过卢植的学生遍布全国大江南北,区区一个刘备他是不会放在心上的,更何况这个学生上学时是一名问题学生,即使卢老师记得有这么一个人,也不会对他有什么好印象的。 但若听说正在战场上不惜个人性命,为国征战的年轻人是自己曾经的一个问题学生,相信卢植也会很欣慰的...... 咱们这回正式进入正题,刘备指挥的便是本章的主角——刘备手下的涿郡城管队! 不是保安么?怎么成城管了! 君莫急,听吾人慢慢给各位解释。 这事得从刘备的学生时代开始讲。 大家已经知道,刘备家并不富裕,他家的收入全部都是靠母亲卖草鞋和织席赚来的。 这可是母亲的血汗钱啊! 按理说,刘备应该珍惜难得的上学机会,更何况是跟涿郡的精神偶像卢植学习。然而事与愿违,刘备的学习不咋样,用不着的事都学会了。 无论学习如何,总归是毕业了。 母亲赚钱不容易,不说完全让母亲回家养老,刘备自己全权负责草鞋织席的生意,当儿子的至少也应该多帮衬帮衬才对。 刘备不...... 我觉得并不是刘备不孝顺,而是因为刘备有更高级的想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