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
第053章 文人的本质,马屁用刀拍 (第2/2页)
上权威性,刻意去把老子当成对立面进行攻击。无论学术还是社稷上,没有攻伐就没有看点、没有看点就注定无发名扬天下。老夫子都如此,何况他的后世门生们呢? 这种习气,在全由孔孟门生主导中国政治之前,还算不太有何副作用。然而当儒家弟子从汉武帝时代以后成为中国政治上绝对左右力量群体以后,纵观历朝历代,便再不见武人兵变轻易夺权、更多文人互相坑害、反让天下更加大乱。 武将好斗,最多还只是匹夫之勇。他们要想篡改江山、自登九五,最多只是靠真刀真枪去进行大火拼、最多是死上几千、几万人就能确定谁是胜者。 最佳典型人物,就是那位乌江自摸脖子的西楚霸王项羽。观其一生,真正因他造反死的人才多少?记得在原来时空里,刘炎曾经看到过有位权威性“砖家”粗略估算过,因项羽而死于秦末乱世的绝对不超过三百万人。 再看文人好斗,汉初是张良与范增一斗起来,好嘛!一群武夫得了他们的良策,只几年间便能让千万人死于他们计策下。 等到刘邦建立起汉朝,萧何、陈平又因妒忌等等多重原因跟韩能文能武的韩信斗起来,好在大汉朝已经建立,但是韩信一案在本以太平时代里却又让中华民族死了至少十几万人。 文人斗法,在乱世中是辅佐一代君王开基立国大好事。然而一旦到了眼下这种看上去还算江山定主、无人夺皇位时代里,却往往很容易形成萧、陈对韩信一般形势。 终归只有一个结论,就是文人之间绝对是永远互相不会真服气、一不服气就要斗。他们一斗起来就注定殃及池鱼、血流成河于无形间。 当然,刘炎还知道刘歆为何看不起那位能成受王莽高度重视、专门负责掌管整个新莽王朝舆论咽喉的扬雄。因为在从前听评书以后,刘炎曾经好奇地去查过一些关于那位仁兄资料。 本来那人姓杨、杨树的杨。为了标新立异,人家自己将姓给改了个扬名的扬。结结巴巴连话都说不利索的扬雄,因为口吃而一直不怎么受待见,只能关起门来苦读圣贤书。还好黄天没负了他,终于在他四十岁的时候给了他出名的机会、让他进了长安做了个大汉朝一名小吏。 他能有这机会,其实最关键一点就是当时实际上帮了王莽一个不大不小的忙。扬雄早年极其崇拜司马相如,曾模仿司马相如的《子虚赋》、《上林赋》,作《甘泉赋》、《羽猎赋》、《长杨赋》,为已处于崩溃前夕的汉王朝粉饰太平、歌功颂德。 对于王莽来说,当时他正准备篡夺汉室江山,最怕就是天下乱象重生而影响到其谶语愚众。扬雄这三个文学作品一出来,无疑是代表了民间声音,他才有了类似后代人大代表、政协委员一般进长安做官的机会。 做官就好好做吧!可惜那位天禄阁里一路成长起来的扬老先生,偏偏也很想青史留下个名。对于文人留名千古之道,扬雄自然深谙——著书立说。 可是扬老先生前几部作品都是或模仿〈论语〉、或模仿〈易经〉。虽然模仿得成分太多,也的确让他在时下、乃至以后中国文学界都成功成了大名人,也还能算是成功了。 但是这位老先生,垂垂老矣写不动书了您就别写了!非要在动一动、喘三喘的年纪还写新书。 结果没得“模仿”了,他自己闭门造出个车来。他新造这个车,恰恰使得他“英名”受损。因为书中择词生涩、行语难解,连刘歆这样的人都根本看不明白他书里在讲什么。 封建时代里,无论你是什么行业,皇帝永远是最高权威。王莽看完扬雄新书以后,虽然不明白但是碍于一直盛赞这位“文坛宗师”,也只能再次高喊佳作。这使得即便再看不懂,如刘歆之辈也只能是跟着做起应声虫、有起喊起好书来。 其实这也正是刘炎可以想象得到另外一个关键点:扬雄有王莽撑腰,实际上很多东西都并非其真正原创。刘歆虽然也有许多学问上东西是从其父辈、祖上传承下来的,怎么说也还算自家学问。王莽一捧扬雄,刘歆家学问自然暗淡几分,还是个争宠、争名逐利在始作然。 对这些迅速想清楚,刘炎躬身再礼,对刘歆赔罪道:“国师所言,学生受教。学问贵在家传自成,而非一味仿效……” 看似赔罪一句话,刘歆听完后很是受教。他笑着上前再次拉起刘炎一只手,边向城中走起来,边说道:“所以呀!我说先生你能自创新字体,又得奇物如绢更薄这新书纸,老夫真真不敢为你之师呢!” 然而刘歆哪里想得到,刘炎这次拍马屁用得不可不是手,而是刀……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