横空出世之眼花缭乱_第一百六十八章 红楼三十七 真狂士 三 首页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

   第一百六十八章 红楼三十七 真狂士 三 (第2/2页)

看官明白了这两句要说明的一个“道理”,(外人注:“淡极”莫非也是在指黛玉?)

    ““欲偿白帝凭清洁,不语婷婷日又昏。”,正符合宝钗性格,与宝玉之情丝毫未流露于语言,但这样一天一天可就这么过去了,

    ““李纨笑道:"到底是蘅芜君。"”,李纨虽不能作诗,但肯定能强烈感觉到其中的意境或说深意,哪怕不知道宝钗到底是“针对”谁的,

    ““说着又看宝玉的,道是:秋容浅淡映重门,七节攒成雪满盆。出浴太真冰作影,捧心西子玉为魂。”,这里明显暗藏宝钗在宝玉心中只是“影”,而黛玉才是宝钗心中的“魂”,至于宝玉是不是就是这么想才这么写的,倒是未必,也许是无意中透露内心深处所想也未知,但至少曹雪芹“借”宝玉之口或宝玉“借”曹雪芹之笔已表达此意,

    ““晓风不散愁千点,宿雨还添泪一痕。”,所谓心有所思,笔有所指,宝玉自然离不开黛玉,

    ““独倚画栏如有意,清砧怨笛送黄昏。”,仍然象极了黛玉,宝玉这首诗应该叫“咏黛玉”,

    ““大家看了,宝玉说探春的好,”,宝玉不说宝钗的好,显然是黛玉在旁,而且其诗还未出炉,

    ““李纨才要推宝钗这诗有身分,因又催黛玉。黛玉道:"你们都有了。"说着提笔一挥而就,掷与众人。”,定有看官道黛玉好狂!但这就是黛玉,她不为争权夺利不为沽名钓誉而“有意”如此,她只是做她自己而已,而她自己,就是这样,

    ““李纨等看他写道是:半卷湘帘半掩门,碾冰为土玉为盆。”,意境果然另类,而且读来舌尖带甜,

    ““看了这句,宝玉先喝起彩来,只说"从何处想来!"又看下面道:”,宝玉自然是自叹大大不如的,

    ““偷来梨蕊三分白,借得梅花一缕魂。”,这个堪称绝妙,动感十足,灵气四溢,飘逸百分,

    ““众人看了也都不禁叫好,说"果然比别人又是一样心肠。"”,此时不叫好者,不是诗盲就是白痴,要么就是令人唾弃和恶心的忌妒心在作祟,

    ““又看下面道是:”,都忍不住要看下去!

    ““月窟仙人缝缟袂,秋闺怨女拭啼痕。娇羞默默同谁诉,倦倚西风夜已昏。”,就算“怨女”,就算“同谁诉”,但仍然飘逸,灵动非常,远超宝玉的对比之下只能说“呆板”后四句,

    ““众人看了,都道是这首为上。”,没有“黑裁”及“黑瞎子”,自然如此,

    ““李纨道:"若论风liu别致,自是这首;”,评的是,但风liu别致只是一般评语而已,其间的灵动却远非一个“风liu别致”能概括的,

    ““若论含蓄浑厚,终让蘅稿。"”,含蓄浑厚是一个评语,但“保守遮掩”也许可以是另一个评语,

    ““探春道:"这评的有理,潇湘妃子当居第二。"”,显然而见,宝钗很符合当时的封建气氛,

    ““李纨道:"怡红公子是压尾,你服不服?"”,这是自然的,整体比探春好,但单句单句比竟好象不如探春,宝玉还是适合不限韵的“自由发挥”,而且如果专写林黛玉定能出好几首“绝作”,

    ““宝玉道:"我的那首原不好了,这评的最公。"”,宝玉也有自知之明,况且宝玉绝非那种为自己而争的男子,尤其这里还和女子争(XX点头注:嗯,(外人注:你嗯什么嗯,好象自己是这样似的!))

    ““又笑道:"只是蘅潇二首还要斟酌。"”,这才是宝玉的心结,而且宝玉内心却真的是认为黛玉写得比宝钗好,因为,这个在“不定规矩”的宝玉看来,实在是很明显的事,

    ““李纨道:"原是依我评论,不与你们相干,再有多说者必罚。"”,幸亏黛玉不在意,否则李纨可能会抹杀一个真正的诗才,而且从中也可以看出李纨的“标准”:就是要端庄,要含蓄,要稳,这三点为上,这三点倒没错,用在很多地方能很好,但用在诗上可能是用错了地方,

    “宝玉听说,只得罢了。”,能得到宝玉如此之看,黛玉恐怕已经不能再比这让她更满足的了!”

    “果然是看得有些晕,”小戒道,“诗我还是少看的好!”

    “诗主要在意,有意,才再看词,意主词次。”小猴道。

    “意好,词自然会好,意好,词甚至可以随意而动,不必拘泥于文字。”老沙道。

    “心灵即诗。”小唐道。

    “干什么?!”小戒烦起来,“好象一个个抢着做我老师似的!谁不知道啊,诗意诗意诗意啊!”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