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
第一百零七章 皇后殡天 (第1/2页)
五月,林旭率军攻陷清流关,占领滁州。扬州、泰州的李景达孤掌难鸣,在北面韩令坤和西面林旭的双重围堵下,终于独木难支。到六月下旬,泰州、扬州相继陷落,在水师的掩护下,李景达部仓皇撤回江南。 自此,南唐江北十四州全部陷落,并入后周版图。中主李璟扼腕叹息,却也无可奈何。林旭数万大将驻扎滁州,隔江对金陵虎视眈眈,柴荣又在汴京的湖泊引水造船,大量训练水师……如此种种都表明柴荣志在江南,还有一个奇计百出,骁勇善战的林旭在侧,李璟又如何能安枕呢? 在这种形势下,李璟一方面加强了采石矶的防务,防止林旭突然渡江袭击,保证金陵城的安全是第一步。之后不得已地递上国书,去帝号,南唐将为江南国向周朝称臣,江北十四周,六十余县的归属权全部交由后周,双方划江而治。这一次是他“心甘情愿”,没有商量的余地,因为早已没了讨价还价的资本。 如此一来,后周的实力大增,版图扩大许多不说,淮南富庶,也算是有名的鱼米之乡,直接的结果是汴京需要大规模扩建粮仓,运河也要随之进行疏浚。淮南户口众多,无论税收还是劳役、兵员都有了很大增长。可以毫不夸张地说后周现在是威加海内,威震天下。 消息很快传遍天下,杭州的吴越钱王总算是松了一口气。这一次他出兵常州是冒着极大风险的,万一后周战败,吴越十三州就要遭殃了。还好中原的后周王朝获胜了,南唐国力大损,短时间内是不敢轻易侵犯吴越的。钱王对自己承认中原正朔,恭敬朝贡的英明决定感到非常自豪。 弱小的南平也为之震慑,但是地处荆襄四战之地,夹在各个强国之间,很是尴尬。谁都要恭敬,却谁都不敢得罪,所以南平国王笃信的座右铭是“沉默是金”。 楚国的周氏政权很是高兴,立即向汴京送去的祝贺和礼品,也算是间接地出了一口南唐曾经“灭楚”的怨气。南汉国同样是这样一种心情,但事实上却并不好受,李弘冀将所有的怨气都洒在岭南,让南汉刘家叫苦不迭。 巴蜀天府之国的后蜀,对此有些发怵,不认为这是个好兆头。后周若是太过强大,统一南方首当其中的绝不会是南唐,而是他地处上游的蜀国。蜀国皇帝孟知祥有些忧心,自己的身体一天不如一天,说不定什么时候就撒手人寰了。儿子孟昶已经十六岁了,但依旧是个长不大的孩子,将来如何能担当大任呢? 晋阳城,北汉皇宫、刘崇一听到这个消息,就沉默了。本还以为可以攻陷汴京、灭了柴氏小儿,哪知高平一战让他好梦成空。而如今呢?淮南十四州尽入后周手中,国力之强盛已经不是小小北汉可以匹及的了。他为儿子刘赟报仇雪恨,匡扶后汉的梦想便的更加遥不可及,更加的虚幻缥缈。而事实上,自此以后,北汉与中原王朝之间的军事斗争一直处于防守态势。 这个消息也迅速传到了契丹上京城,契丹皇帝对此也非常惊讶,没想小小后周崛起的如此之快。从契丹的国家利益来看,他们希望中原一直处于四分五裂,纷纷扰扰的乱局之中,根本目的就是保全南方的幽云十六州。可是现在呢?后周的快速崛起、英明睿智的柴荣年富力强、雄心勃勃,大有一统中原的趋势,这对契丹来说绝对不是个好消息。 西北的府州折家倒是反应不大,之前萧关的误会已经解释清楚,与汴京朝廷也已经冰释前嫌。朝廷假戏真做地打了他们一拳,他们心知肚明,对此他们暂时表现的很顺从,很淡定。 麟州杨家就不同了,长子杨重贵成了北汉主刘崇的养孙,还在高平之战中给周军造成了不小的麻烦。之前石守信对府州强大的攻势让他们也深深为之忌惮,此时淮南又是大胜,汴京朝廷的实力、势力已经容不得他们随便挑衅。因为麟州刺史杨信决定将家主之位传给次子杨崇训,与长子刘继业划清界限,同时往汴京送去的朝贡祝贺,以表归顺之心。 夏州的李光睿父子就不是那么好相与了,萧关的一样闹剧草草收场,还担心着之前一些小动作被汴京知晓,故而这一段时间内表现的很恭顺。然而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