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夏风云五千年_第三十八章 秦国强大了,秦武王却把自己砸死了 首页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

   第三十八章 秦国强大了,秦武王却把自己砸死了 (第1/2页)

    没有让大伙失望,很快南门就贴了新的告示,内容是,通知全国,秦国要变法了。

    变法之后,也不是一帆风顺,老百姓比较实在,加上左庶长说话算数,大家都遵纪守法的过日子。可贵族就不一样了,他们失去了太多的东西,个个都疯狗一般的看着商鞅,商鞅也不是善男信女,痛下杀手,查了一批人,办了一批人,结果就查到了太子头上。

    商鞅为难了,去见秦孝公,秦孝公开始还挺着腰板问,到底是谁?听到是太子,也只有生闷气的份了。

    商鞅赶紧给了个台阶,大王,太子年幼,他反对新法,完全是太子老师的唆使,我认为,老师应该严办!

    秦孝公立刻板起脸子,对,一定要严肃处理。

    就这样,太子的老师一个少了鼻子,一个脸上多了刺青。从此,法令得以顺利实施。

    虽然有阻碍,虽然有波折,商鞅的变法还是开展了下去,贯彻了下去,执行了下去。最妙的是,还取得了很好的成效,秦孝公对商鞅非常满意。商鞅却很显得很淡定,因为在他看来,这只是一个前奏。

    于是,君臣二人又展开了一次谈话,没有人知道谈话的具体内容,只是谈话结束之后,秦孝公下令,秦国要实施第二次变法,这次主持变法的不是左庶长了,因为商鞅升官了,是大良造了(仅次于秦孝公的官)。

    这次变法开方更重,下药更猛,可以用颠覆两个字来形容。

    第一,土地不再只是国家的了,可以属于个人,简单来说,允许土地私有制了,老百姓可以开荒归自己,自己的土地也可以自由买卖,这就调动了全国人民的农业生产积极性,造就了无数的地主。

    第二,在全国设立县这么个东西了,县令就是这个县的老大,县丞就是这个县的相国,县尉就是这个县的元帅,县令要对国君负责任。相当于请了很多的职业经理人,更方便了君主对整个国家的管理。

    第三,迁都咸阳,让贵族们离开了大本营,削弱了他们的势力,(道理同盘庚迁都到殷)。

    第四,统一度量衡,让全国人民从日常生活中深刻感受到,我们都是秦国人。

    第五,开始给老百姓上户口了,并且,五家为一伍,十家为一什,按户,按人口征税服役,这样就好管理多了。

    第六,也是对第一次变法的补充,禁止父子兄弟同居一室,一户之内,凡有两个儿子成年,还未分家者,加倍征税。也就是督促小家庭的建立,家庭多了,国家收的税就多了。

    两次变法后的秦国,走在了封建社会的道路上,这在战国七雄里,属于引领潮流了,代表了当时最先进的生产力。依法治国之下,国家实力强大,百姓富裕充足,人民不敢犯法,盗贼金盆洗手,个个争上前线,只为挣得功名。

    公元前342年,秦孝公派太子率领西戎九十二国朝见周天子,俨然一副西方不败。

    商鞅的故事还没有结束,在接下来的日子里,他还会cao刀上阵,杀敌立功。公元前341年,秦国联合齐赵群殴魏国,同年九月,商鞅领军进攻魏国河东。魏国派公子卬率军迎战,商鞅毕竟在魏国待过不少年月,这个公子卬还是个故交,两军对阵之时,商鞅派人给公子卬送信。

    兄弟啊,我真没想到是你,想当年,你我把酒言欢,对灯赏月,何等的快乐。今天你我兵戎相见,这样不好,不好。这样吧,你到我这里来一趟,我们定个盟约,再痛痛快快的喝一顿,而后各自撤军,你看如何?

    公子卬本是来拒敌的,既然对方念旧情知大义,那我就去一趟吧,然后就去了,然后就被抓起来了。没有主帅的魏军,也没有防备,商鞅趁机进军,魏军大败,魏惠王被迫割让河西部分土地,以求和平。商鞅因战功获封于商十五邑,号为商君,这也是商鞅中商字的来历。

    公元前338年,秦孝公去世了,商鞅的知音兼后台走了,他的好日子也到头了。新继位的秦惠文王,就是当年老师被商鞅割了鼻子的那位太子,当然了,他对商鞅还是态度和气,恭敬有加,直到有人起诉商鞅,说他图谋不轨。秦惠文王马上撕下面具,下令捉拿商鞅,幸亏商鞅耳目众多,在兵士到来之前,跑了。

    商鞅跑的很快啊,天黑前就跑到了边关,想找个旅馆投宿,店家告诉他,我们大良造颁布了法令,要住店,需要拿身份证,私自收留没有身份的客人,店家要处死的。

    商鞅走的急,没有带身份证,赶紧塞钱给店家。老板连连摆手,大爷,我爱财,可是我更惜命啊,我们大良造可是言出必行的。

    商鞅无奈,只好拖着疲惫的身躯,前往魏国。到了魏国边境,刚报上姓名,对方守兵就告诉他,你已经被列为魏国不欢迎的人,自便吧。

    走投无路的商鞅,只好潜回了秦国,回到自己的封地。也是实在没办法了,他孤注一掷,发动自己的卫兵,攻打一个叫郑县的县城,想打下一块根据地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