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
《中医理论之经脉篇 子午流柱》 (第1/2页)
子午流注是中医发现的一种规律,即每日的12个时辰是对应人体12条经脉的。由于时辰在变,因而不同的经脉在不同的时辰也有兴有衰。掌握子午流注的规律,对养生和用药都有很大的益处。 1.寅时(3点至5点)肺经旺,将肝贮藏的新鲜血液输送百脉,迎接新的一天到来. 2.卯时(5点至7点)大肠经旺,有利于排泄; 3.辰时(7点至9点)胃经旺,有利于消化; 4.巳时(9点至11点)脾经旺,有利于吸收营养、生血; 5.午时(11点至13点)心经旺,有利于周身血液循环; 6.未时(13点至15点)小肠经旺,有利于吸收营养; 7.申时(15点至17点)膀胱经旺,有利于泻掉小肠下注的水液及周身的“火气“; 8.酉时(17点至19点)肾经旺,有利于贮藏一日的脏腑之精华; 9.戌时(19点至21点)心包经旺,再一次增强心的力量; 10.亥时(21点至23点)三焦通百脉,人进入睡眠,百脉休养生息; 11.子时(23点至1点)胆经旺,胆汁推陈出新; 12.丑时(1点至3点)肝经旺,肝血推陈出新; 从亥时开始(21点)到寅时结束(5点),是人体细胞休养生息、推陈出新的时间,也是人处于地球旋转到背向太阳的一面,阴主静,要有充足的休息,才会有良好的身体状态。正如睡觉多的婴儿长得胖,长得快;爱闹觉的孩子发育不好。 中医哲学认为人是大自然的组成部分,人的生活习惯应该符合自然规律。把人的脏腑在12个时辰中的兴衰联系起来看,环环相扣,十分有序: 以上是子午流注的基本概况,作为知识了解可以,死用则不行。任何知识用死了都是“所知障“。读者可按12条经脉在12个时辰中兴衰的规律,逐渐探索适合于自身的保健方法。 子午流注是中医圣贤发现的一种规律,即每日的12个时辰是对应人体12条经脉的。由于时辰在变,因而不同的经脉在不同的时辰也有兴有衰。掌握子午流注的规律,对养生和用药都有很大的益处。下面我们就用表格的形式来看看子午流注的次序。 肝与胆:肝胆相照。肝主怒,在五色中主青,因此在日常生活中常有“气的眼眶子发青,““气的直流眼泪,““气的直抽筋儿“的现象。所以肝不好的人易发怒。如何养肝?《黄帝内经》中讲“人卧则血归肝“通常熬夜的人群由于子时前不能入眠,极易伤肝胆。由于血不养肝,肝不好会损害胆,胆汁代谢不利会引起三高(血压、血脂、血粘稠)及脂肪肝、酒精肝等肝胆疾病。俗话说“胆有多清,脑有多清。“肝开窍与目,因此一切眼疾均与肝有关(如近视、弱视及老年眼疾等)。肝如人体的血库,有藏血功能。如肝阳亢:眼凸胀红痛,性情急躁;肝阴虚:眼内凹干涩黑眼圈,眼疲倦,性情焦躁。一般来说肝气、胆气不足的人,易胆小、目倦神疲,腰膝酸软,多梦少睡。 心与小肠:心主神明,在五色中主赤,五志中主喜,因此日常生活中常有“一颗火红的心“、“发自内心的高兴,““心花怒放“等描述。心如人体的血泵,主血液流速。心阴虚:舌尖红,心烦,六神无主;心阳虚:舌尖白,心闷。心阳虚人易悲观厌世,对生活没信心。 脾与胃:脾与胃相表里,为后天之本。脾胃一怕生,二怕冷,三怕撑。脾统血,脾为痰之源。脾阳虚,便稀。脾阳不足的人肌rou酸懒,不爱活动,情绪抑郁,疑心过重。有胃火的人易便秘。 肺与大肠:肺主卫气(保卫之气),为外邪入侵的第一通道。肺为痰之器。肺阴虚:口鼻咽干,黄痰涕;肺阳虚:白痰涕。肺气不足的人少气短息,讲话声音低怯,忧心忡忡,多愁善感。肾与膀胱:肾为先天之根。肾主骨,参与钙的代谢。后背,脊柱,颈椎等骨均由肾管。肾主生殖,“肾气足,八十八可得瓜“。女性的zigong、**、卵巢均由肾气濡养。肾气足,更年期可延至60岁,不足则zigong、**、卵巢易出问题。肾藏精,肾气足则夫妻生活和谐。肾通脑主智,肾气足则记忆好。肾主水,肾气足则人过中年体不虚胖。肾主泌尿系统。肾气不足则尿急、尿频、尿痛,尿床、尿不净、尿闭。前列腺疾患均与肾有关。冬藏-----进补的季节,应该注意补肾。咸入肾,食盐过量伤肾。肾主血粘稠度。肾为喘之源。肾阳虚:怕冷;肾阴虚:怕热。肾阳不足则易生恐惧心理、多疑少自信. 子午流柱介绍 子时(23点至凌晨1点),是胆代谢最旺盛的时候,却是一天中最黑暗的时候,我们的阳气才刚刚生发,也就是中医讲的“少阳之火”。而这个时候是我们养生最宝贵的时辰。 子时过后丑时(凌晨1点至3点),是肝脏最活跃的时候,肝气是往上的,如果肝气只升不降,人的健康就会出大问题。肝火旺的一个表现就是口干舌燥,晚上多喝水,就容易半夜上厕所,这样就休息不好。调理肝脏是需要多吃素的,晚餐多吃些生拌菜一类的素食,目的就是为了降肝火。 寅时(凌晨3点至5点),是肺最活跃的时候,人体气血开始重新分配了,应该我们是深度睡眠中,因为气血重新分配是在深度入睡时才能完成。 卯时(5点至7点),是大肠活跃的时候,在中医里认为大肠和肺互为表里,大肠为表,肺为里。肺将充足的新鲜血液布满全身,促进大肠经进入兴奋状态以完成吸收事物中的水分和营养,然后排出渣滓的过程。俗话讲此时一定要排便。 辰时(7点至9点),是吃早饭的时候,全身的气血已经全升起来了,是阳气最非常足的是,中医讲究平衡,阳气足的时候须用阴来平衡一下,而食物属于阴,这个时候一定要吃得丰富些,而且早饭吃得再多也不会发胖。 巳时(9点至11点),脾开始运化了,脾可以把食物变成精血,输入到人的五脏六腑中去。中医讲“脾主运化,脾统血”,是人体消化吸收排泄的总调度,是人体血液的总领。如果没有吃早饭,那么这个时候就是空运化,长期下去,脾会受伤。 午时(中午11点至1点),这时候需关心一下心,心推动血液动行、养神、养气、养筋。午时能小睡片刻,对于养心大有好处。这个时间段也是心脏犯病多发的时间,而且大多心脏病的人脾胃不合,而特征是伴随有腹泻的。 未时(13点至15点),是小肠工作的时间,小肠是吸收营养(蛋白质)的地方,中午一定要尽量多吃点高蛋白质的东西。 申时(15点至17点),是膀胱工作的时间,膀胱是除水排水的地方,也可以通过排水而散热。下午4点容易低烧的,就是膀胱热,排尿不通畅。此时全身气化能力最强,头脑最活跃,是一天中最好的学习和工作的时间。 酉时(17点至19时),是肾代谢的时间,中医讲“咸养肾,过咸伤肾”,早晨中午吃点咸的没事,晚上一定要清淡。肾主骨,肾亏要补钙。中医讲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