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
【琴棋书画】《中国古代文化是修炼文化》 (第2/2页)
关系,即有“书如其人”之说。清代的朱和羹在《临池心解》中写道:“书学不过一技耳,然立品是第一关头。品高者,一点一画,自有清刚雅正之气;品下者,虽激昂顿挫,俨然可观,而纵横刚暴,未免流露楮外。” 唐太宗李世民酷爱书法艺术重视培养书法人才,发掘整理了魏晋遗墨确立了王羲之的书圣地位,为唐代的书法繁荣作出了巨大贡献,在书法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唐太宗在书论上也有独特见解,强调书的“筋骨”和“神气”,还主张书法要有“冲和之气”。“中则正。正者,冲和之谓也。”“用锋芒不如冲和之气,自然手腕轻虚,则锋含沉静。”太宗亲自撰写《王羲之传论》,书写了不朽佳作《温泉铭》。遒劲雄健,雍容和雅,朗润俊逸,通篇洋溢出一种英武豪放又圣明高超的气概。 4、画 文人画讲究全面的文化修养,提倡“读万卷书,行万里路”,必须诗、书、画、印相得益彰,人品、才情、学问、思想缺一不可。在题材上多为山水、花鸟以及梅兰竹菊一类,象征淡泊宁静的隐逸生活,纯正敦厚的君子之风,清高坚贞的人格精神。 文人画注重气韵和笔情墨趣,意境隽永,耐人寻味。画格有四,逸格、神格、妙格、能格。“盖能不及妙,妙不及神,神不及逸。”以逸品为至高境界,超越一般的艺术水准,进入更高的审美创造天地,飘逸出尘。看似平淡天真,却格高无与伦比。简洁生动,得之自然,无可仿效。 清代石涛的<云到江南> 唐代大诗人王维被尊为山水画之祖。他长于写景画景,清新明朗、淡雅脱俗的静中之美,给人精神上的陶冶和身心的审美愉悦。苏东坡赞他“诗中有画,画中有诗。” 据《苕溪渔隐丛话》中记载,宋代词人秦观曾患肠胃病,屡治不愈。一日,朋友送他一幅王维画的《辋川图》。每当看到这幅山清水秀的画卷时,就仿佛进入了那迷人的画境,感到神清气爽,心旷神怡,肠胃不适的症状一扫而光。经过几日的“画中游”,秦观的病竟逐渐好起来了。 王维辞官,归隐田园。吃斋奉佛,焚香诵经,弹琴赋诗,泛舟歌咏,书画传神,禅意盎然。高深的佛教造诣和丰富的文化修养融于笔墨,纯净的能量、清凉的气息从画中缓缓散发出来,令人赏心悦目,精神舒畅,对健康颇有助益,这是药力所不能及的。 “元四家”之首黄公望也是个修道之人,他经历坎坷,少年早慧,才华出众,因与权贵不合,后被连累入狱,50岁才自由。他打坐修炼,画风也变得空灵超逸,苍莽沉雄。他云游七年,深得山水之韵。年近八旬,他画完了《富春山居图》,成就很高,被誉为“画中之兰亭”,影响后世甚远。明代董其昌称,见此画便有“心脾俱畅”之感。 在诸多顶极文人画家中不乏修炼人,最突出的是清初“四画僧”,画法特点清静淡泊,而又各具特色。四僧中以八大山人、石涛影响较大。 古山水画:仙境瑶池水清镜明 一幅好画,能让人杂念顿消,洗尘净心,渐入佳境。可见书画家的人品、才艺、修炼的功力非同寻常,古代书画专着所讲的“定神”、“通神”、“神品”、“逸品”就是这个道理。 三、通天地而合神明 古人认为,宇宙在本质上是一个气的宇宙。元气流动,无所不在,聚则为物,散则为气。山川草木,清风白云,万事万物,不过是元气的不同表现。 “恬淡虚无,真气从之。精神内守,病安从来。”“致虚极,守静笃。”(老子)安静不妄动,不耗不损。善养浩然正气、清气即是福气。所以古代的养生学、中医、气功都特别发达。 道家讲修命成仙,炼丹,还精补脑。佛家讲空,打坐禅定。儒家认为静能虑,静坐益智。宋朝欧阳修、苏东坡、陆游等都很推崇静坐。陆游词云:“心如潭水静如风,一坐数千息。” 中国古代文化又是半神文化。在儒释道修炼文化的影响下,许多人徜徉山林,慕仙求道,修身养性,自觉不自觉地处于修炼状态。 “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屈原)自古以来,文人志士对道的景仰和追寻,从未间断。早在东晋的王羲之就提出“书之意必达乎道,同混元之理。”清王昱曰:“元气磅礴,超凡入化,神生画外者为上乘。” 古代艺术家在创作中悟道,作品的好坏不仅仅是技巧的高低,还包括作者的阅历、人生情怀,特别是与品格相关。形而下谓之器,形而上谓之道。更重要的是天地人的对应协调,与神合灵,与道合妙,通天地而合神明。 正因如此,古代文人有着不媚权、不从俗的优良传统。甚至抛弃仕途厚禄,像陶渊明那样隐居起来。这种凛然傲骨,从思想人格到艺术上的自由独立,保证了艺术作品的质量。 唐诗的性灵神韵,有着和天地自然的联结,之声,朗朗上口,富有节奏和音乐性,意象优美。李白崇道,杜甫尊儒,王维信佛。不同的信仰,对于形成各自的诗歌风格起了重要的作用。 苏东坡贬官黄洲之际,仍沉浸于书画中,做精神的逍遥游。他的官是越做越小,文学造诣却越来越高。诗词、书画沉郁苍凉又不失旷达。道、禅的气息弥漾其间,于稳健而流丽中,寄寓着一种超然物外、与天地同化的情趣。 曹雪芹才华盖世,但他宁可卖画维生,也不愿到皇宫当御用文人。在困苦潦倒中,他潜心创作了千古名著《红楼梦》。 艺术作品也有它的命,像人一样有自己的精气神。题材内容是作品的身体精力,水平技巧是作品的气质风格,内涵思想的升华则是作品的神韵。 内容朴实,技艺精湛,超拔于世俗之上的境界,与神相通的韵味,通天地而合神明,才是优秀艺术作品超越时空、经久不衰的主要原因所在吧。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