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第四十四章 知音人 (第2/3页)
哪里?” 孙浮回道:“这个小人问过了,他们说,谢十八郎这近几天会去玄学馆或者思辩堂。” 姬姒松了一口气,喃喃说道:“只要没有离开建康就不打紧。” 在驴车回返时。外面,孙浮还在叽叽呱呱地说道:“小姑,那真不愧是陈郡谢氏,连个门子,也比我见过的荆地郎君还要贵气,还有呢小姑,那几个门子拿到玉佩后。端详了好一会。有一个还进府去问了些什么,再出来时就对我俩客气多了。他们一直旁敲侧击的,想知道小姑你是什么人。”孙浮又道:“不过没有小姑允许。我也不敢直说,便搪塞了过去。” 驴车中,姬姒回道:“你做得不错。” 可让姬姒失望的是,第二天第三天。她前往玄学馆和思辩堂时,都不曾看到谢琅的身影。 这一天。郑吴匆匆忙忙跑到姬姒的厢房外,颤声问道:“小姑在吗?” 姬姒正与秦小草,月红二婢,学着梳弄建康流行的几种发式。闻言她马上应道:“我在。” 郑吴急声说道:“小姑,这次官府是铁了心要收回咱们这片地方。我问了一下,咱们这片十里方圆。都有人看中,出面的人是三皇子。小人还听人说。三皇子放话了,他说我们这些人是在兵荒马乱,朝庭无主时占有的土地,本身就不合法,我们这些人也穷酸脏臜,不配居住在建康。不过他也不会赶尽杀绝,会在由此往浙江方向二百里的一处山头上,每家给出一顷地让我们自己盖房子安家。” 说到这里,郑吴颤声道:“小姑,这可怎么办官府这回是铁了心了,听说是谁出面都没有用。还有,他们说,这个命令十天左右就会正式下达,到时我们就得全部离开建康。” 姬姒抿了抿唇。 过了一会,她轻声说道:“无妨,我会想到法子。” 说罢,姬姒命令道:“叫孙浮他们都过来,我们马上出门。” “是!” 这一次,来到了玄学馆附近后,姬姒把几仆分散派出,让他们打听谢琅或者谢广等人的去向。 不到一刻钟,孙浮回来了,他高兴地朝着姬姒说道:“小姑,问到谢家郎君的下落了,他就在建康东南侧靠近长江的明心湖中,那湖里有个岛,听说是有一个什么大人物要出使北魏了,谢家郎君带了数百家伎为其壮行,好多人都想前去看一看呢,可他们都怕水,都不敢去。” 听到这里,姬姒高兴起来,她微笑道:“他们怕水,我们却是不怕的,走,去会一会。” 外面,孙浮快乐地应了起来,“好嘞——”声音一落,驴车启动。 不一会功夫,姬姒和几个家仆便来到了明心湖侧,彼时,夕阳渐渐西沉,漫天灿烂的烟霞倒映在湖水中,说不出的华美梦幻。 看到这景色,姬姒在驴车的壁柜里寻到了自己的玉笛,她把它放入袖中后,命令道:“叔,去弄一叶扁舟来。” 这一次爽朗应了的是瘐沉,姬姒的这几个近仆,论起水中功夫,瘐沉那是出类拔萃的。 不过一会,瘐沉便驾着一叶舟过来了,回头朝孙浮等人交待几句后,经过精心打扮,衣裳飘飞的姬姒跳上了扁舟。 在姬姒主仆两人踩在舟上,朝着湖心岛驶去时,岸上,不时有驴车停下来朝着两人指指点点。这些听到马叫声都有恐惧感的建康士族,其身体之弱,弱得风一吹就能病倒,走两步就直喘气的地步。也正因为过份体弱,每一次碰上兵乱,这些人几乎是无逃跑之力。 不过这时刻,这些病弱的建康士族,看向姬姒主仆两人的目光中,是羡慕的。 因为,这些人都知道谢十八等名士正在湖心岛上宴乐,隔了这么远,他们也听到了随着湖风吹来的阵阵乐声,可他们就只能干看着,名士之会,自当驾舟于风中逍遥而行,可他们却不敢坐舟啊! 姬姒的一叶扁舟,还不曾出现在湖心岛的正面时,她便听到了一阵编钟声! 竟然是编钟声! 姬姒有点后悔不曾带上秦小草了。 就在姬姒暗暗后悔,仰头眺去时,轻舟转了向,一个立在湖水中的四面镂空的三层楼阁,出现在她的视野中。 轻舟还在向前驶去。 视野刚刚开旷。姬姒便看到,楼阁上,一个身着白衣,墨发披肩,广袖飘摇的郎君,正在敲打着编钟。 此时,夕阳如火。映得天下湖中一片绚烂烟霞。 此时。白鹭飞来飞去,在这长天秋水中映出了一片华影。 此时,那夕阳映照在那广袖飘摇的白衣郎君身上。令得他那不疾不徐敲打编钟的动作,都透出了几分古老庄严的韵味! 才看了一眼,突然的,对面被挡住的山坳处。传来了一阵琴声。 这琴声,古朴。旷远,神秘! 这人奏的是黄帝留下的! 就在琴声大起时,编钟声突然一转,与其渐成唱合之势。 然后。又有一道瑟声传来,才听了一会,姬姒便明白了。这些人在用由诗经上改编的曲子,在为伴奏。 不管是。还是,都古朴而庄严,充满了来自远古的泱泱之音。 就在这时,姬姒的扁舟已经完全转到了众人的正面了,她只一眼,便看到了,那个站在楼阁下,正以一种潇洒的姿势,不紧不慢地敲打着编钟的,就是谢琅。 而在一侧的湖坳里,坐在一叶扁舟上,弹着一面古琴的,是一个三十来岁,头戴巾幅,宽袍大袖,面目颇显古朴的一个官员。 而那个鼓瑟的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