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
第36章搬家 (第2/2页)
“四哥,这条路有一部分还会我开的呢,闭着眼睛都不会出事。”于向红有点不以为意,女人就是爱大惊小怪,还以为四嫂会不同呢,四哥也是的,什么都听媳妇儿的,不过也难怪,这么大年纪才娶上媳妇,还是真么漂亮的媳妇儿,也难怪四哥气短。 于向红你敢让你四哥知道你在想什么吗,看他不打你一个满脸桃花开。 三人到泥湾大队时,正好碰上碰见王大爷赶着牛车从县城的方向过来,车上还有六个一看就是知识青年的少男少女,都是十六七岁的样子。 “大爷,你这是干什么去了。”碰上熟人就要打招呼,更何况素绢对车上的几个人很感兴趣,据她判断应该是知青,其实知青从1950年就开始有了,不过只是下放到国营农场,北大荒农垦场就是在这种情况下建立的。直到1968年12月22日毛**授意人民日报发表了《我们也有两只手、不在城里吃闲饭》的文章,号召知识青年到农村去,接受贫下中农再教育,才在全国范围内开启了轰轰烈烈的百万知识青年上山下乡活动,当然这里的百万是每年一百万。不过素绢没有想到现在不过是阳历69年1月份,就已经有知青出现在泥湾大队,效率也太高了。 “这不是去县城接几个下乡的什么知青,你说这不是瞎胡闹吗,”王大爷是抱怨连连啊,农村的粮食本来就不宽裕,还给弄过来这么几个城里的玩意儿抢粮吃,听说以后还有呢,一看就是没干过活儿人,他们怎么会乐意接收,老支书也不满意,不过这是上面的政策,没办法。 “大爷,您这么说可不对,伟大领袖毛**说过,知识青年到农村去,接受贫下中农再教育,很有必要。城里干部和其他人都踊跃把自己初中、高中、大学毕业的子女送到乡下来,各地农村的同志应当欢迎才是。”其中一个带着眼睛的男知青说道。 素绢在心里吐槽道:孩子,人家说你就信啊。不过是你们这些小年轻在城市里闲的没事闹得太欢腾了,把你们给流放了而已,接受农村劳动改造,看你们还怎么闹。以后想回城的时候有的你们头疼的,尤其是最早的这批人,大好的年华都会在农村消磨掉。 在乡下,知识青年可是个稀罕玩意儿,有知青到大泥湾大队的消息是一传十十传百,闲的发慌的人都出来看热闹了,里三层外三层围的密不透风,连在后面的素绢也跟着受牵连,还是老支书出面把人群给驱散了。 艰难的回到家里,素绢连忙去做饭,毕竟还有小叔子在,用白面和玉米面掺和着烙了几张饼,把常年吃红薯的于向红高兴的是满嘴好话。 “嫂子,你对我真是太好了,我们家是天天吃红薯,你都不知道,我吃完红薯就烧心,可是不吃就得饿肚子,要是嫂子你天天搬家就好了,我就不用吃红薯了,吃完这顿以后我可怎么活啊。”于向红嘴上不停,哀叹不绝。 “吃都堵不上你的嘴,农家哪有天天吃白面的,净想美事。”于向北对这个弟弟有点头疼。 “顿顿吃红薯确实受不了,就是不烧心也受不了。”素绢有点同情他了。 “谁要是能让我不用再吃红薯,我是死都愿意。”于向红认真的说道。 “或许以后不用你死就能顿顿吃白面。“素绢意有所指的说道,不过于向北哥俩都也没相信。 “或许做梦的时候吧。”于向红有点泄气。 “行了,吃完饭咱们就把地窖里的东西装车,明天就可以直接走了。”于向北说道。 于向红有点垂头丧气,不过还是老老实实的干活。看于向红这么可怜,素绢就给他又烙了几张饼路上吃,于向红的之后那是一蹦三尺高。 萝卜、白菜、红薯、酸菜,把牛车挤得满满当当的。虽然不爱吃红薯,但也知道这是口粮,看四哥四嫂两个人就有这么多,于向红很是羡慕,不过他又分寸什么也没有说。 暗中观察的素绢不仅点了点头,这小子性格虽然跳脱了些,但为人还会不错的。然后才安排于向北哥俩把家里的玉米全部从棒子上刨下来,她则继续做衣服,有自己的也有于向北的。 第二天早上,于向红三四点的时候就走了,果然到家的时候已经中午了,分量颇多的白面玉米饼让他毫无怨言,卸车之后马上又走了。 当然这一大车的东西,让李小兰是眼热不已啊,不过在于父的压制下不敢有动作。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