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
第十八章 亲疏有别 (第1/2页)
等到了荣国府的角门,外面喊着下车的时候,黛玉这才有些惊醒过来—— 在船上她还知道小心收敛,但在短短的路程里,她竟是不小心的对青玉说了许多六岁时的她绝不该知道的事! 幸亏路程短,否则她还不知道是不是会说出更多的事。也幸亏…… 黛玉觉得,幸亏青玉年纪尚小。似乎她并不认为,她能说出那些故事来,是什么奇怪的事。 她心中松了一口气又叹了一口气,将注意力彻底集中到了荣国府上。显然,已经有人回来报信了。角门外就只剩了媳妇嬷嬷,没了小厮。 而在角门下车,在等着墨玉的时候,黛玉自然也看到了装行李的车马——最沉稳的朱鹭跟着这车子。 当那些搬行李的婆子问朱鹭有些什么行李,要注意些什么的时候,朱鹭自然明说,这行李大半都是书籍。听得这话,眼神颇好的黛玉分明看见了那些婆子变化的神情。 真是只差就没在脸上写上“穷酸”两字了! ……也罢,这样的看法,至少对一个巡盐御史来说不是坏事。哪怕说是沽名钓誉都好…… 等墨玉到了,兄妹三人就一起往贾母的房中去。这其中的大部分路,是黛玉也不曾走过的。不过这次虽要走远路,却有兄妹在身边,做兄长的虽不算太亲密,但撑腰的架势很明显。她心中的舒畅,却也是前生“不敢多说一句话、不敢多走一步路”时难以比拟的。 现在她心中唯一的忐忑,大概只在宝玉身上。 而这唯一的忐忑,就足以让她忘记观察荣国府这片地方没见过的景致了。甚至她也没注意到,自己走了挺长一段路,却并未觉得气喘疲累。 就连身子先天壮健的青玉,有婆子扶着的情况下,也有些气喘起来。 倒是墨玉注意到这点,更注意到黛玉并没有半点叫累的意思,不免更加怀疑起贾府来——林家之豪富他是已经知道了。那《红楼梦》里黛玉只是一介孤女……什么叫做匹夫无罪怀璧其罪?什么叫财帛动人心?他也一样是知道的! 他虽没认真看过书,但如今这年代,女儿家十五六就要嫁了。 反推一下,在书中,还不曾议亲就亡故了的黛玉,是在最多十岁出头时,失去的父亲。 就是在后世男女平等的年代,一个失去了庇护伞的、十岁出头且继承了庞大遗产的小女孩,也十有八九保不住自己的财富! 贾家这门亲戚…… 墨玉心中更是默默思量起来。 不一时,已过了垂花门,到了贾家老太君贾母的院子。熟悉的景色让黛玉有些惊醒过来,而一侧的青玉到底人小力弱,额头竟已微微见汗。 又过了穿堂并三间小院,便是正房大院了。 姑且不说黛玉见了那恍如梦中的画面,心中如何思量。当青玉见书上的一切变作画面展现在面前的时候,一时间却也忘了疲累,有些愣住了。 雕梁画栋的古建筑,她当然见过。她还去过故宫参观。古代的人类,有多少有这样的机会? 而穿着古装的人,也不知在电视里看了多少。电影电视里,大场面早不稀奇了。 若要青玉说,现代人的见识,远不是古人可比的。 然而,没有主人的房屋,给人的感觉和有主的房屋永远是不一样的。影像中的布景、人物,总有一些细节上的东西会被忽略,而演技也终究无法取代现实…… 或者是别的什么原因,甚至可能只是她自己对这些人与物形成的认知、付出的情感附着在了眼前的人事上,成了它们的气场、气质,又反过来影响了她。 总之,在她见到贾母正房的那一刻,在她的脑海中早已经模糊了的、她也从来没觉着自己记住了的一段文字忽然就冒了出来,眼前的一切和这段文字遥相呼应,竟让她一时间模糊了虚幻与现实—— “正面五间上房,皆是雕梁画栋。两边穿山游廊厢房,挂着各色鹦鹉、画眉等鸟雀。台矶之上,坐着几个穿红着绿的丫头鬟,一见他们来了,便忙都笑迎上来,说:‘刚才老太太还念呢,可巧就来了。’于是三四人争着打起帘笼,一面听得人回话:‘林姑娘到了!’” 好吧,现实中绝不可能只说一句“林姑娘到了”。 回话的人回的是“林家的少爷、姑娘们到了。” 青玉这才醒过神来。 她想起了前生看到过的一段评论—— 如果说副十二钗之首的香菱被拐,是拉开了《红楼梦》舞台的帷幕,那么,作为正十二钗也是红楼诸钗之首的林黛玉,她走进贾府的那一幕,就是舞台被搭好、布景被摆好后,正戏开锣的标志。 书中的文字再精彩,终究不如眼前所见的真实。 是这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