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代权臣_142 初试锋芒? 首页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

   142 初试锋芒? (第2/2页)

战愈疲的状态。

    崔楠刚刚批准了秋仪之要领取装备的文书,便传来战报:说是大股倭寇,总数在三千人左右,被岭南王郑贵驱赶北上,克日就要进入江南道境内,必须及时弹压。又有战报说:原本渗透入江南腹地的零星倭寇也已聚集起来,人数在五百人以上,已经逐步杀向金陵。

    这两条军情都不是能够忽视的,然而两处地方相隔甚远,崔楠自揣手中兵力有限,若是将其一分为二,便难以对进犯的倭寇形成绝对优势,即便能够对阵取胜,也将是一场血战。

    崔楠虽精于进攻,用兵却十分谨慎,非深思熟虑之后不能会行动。

    他思前想后、左右衡量——同岭南道交界之处的倭寇人多势众,一带又都是山地丘陵,若不在第一时间就将其围而歼之,恐怕倭寇就要大量渗透进入江南;而金陵城是大汉在南方的中心,素有“陪都”之称,若被倭寇攻入,势必天下震动,也不能等闲视之。

    崔楠所良久,终于拿定主意:岭南来的倭寇乃是主力,更为了防着岭南王趁乱闹出别的动静来,因此必须由自己亲自领军,以快刀斩乱麻之势,将其彻底歼灭。

    至于南京那边么,崔楠灵机一动,叫过军中书办,自己口述了一道命令。

    崔楠的这个书办,乃是江南本地一个举人,行文倒也甚快,一边听崔楠说,一边笔走龙蛇,写了一份命令下来:“着山阴知县秋仪之,即刻领军赴金陵剿寇,须凭坚城固守,不可轻易出击,待本将凯旋之后,再会同攻击。若违军令,定斩不饶!”

    崔楠接过这份墨迹未干军令,看了看,想也不想就扯碎扔了,让书办按照自己的原话,重新拟一道军令:

    “请山阴县秋大人即领军赴金陵抵御倭寇,一切均可便宜行事,建议大人以金陵高墙为依托,先守而后攻,待末将歼灭顽匪之后,自同大人会猎于城下。”

    那书办将这份重新拟好的文书送到崔楠面前,却是一脸疑惑地看着这位位高权重的将军,问道:“崔将军,军令嘛,一向都讲究明确严厉,何必要写得这样客气?一个小小的县令,将军一伸手就,就好像蚂蚁似的捏死了他。”

    “放屁!你懂什么?”崔楠立即骂道,“原样封好,送到山阴县去。”

    崔楠少言寡语,然而一出口便是斩钉截铁,那书办只好照办。

    崔楠传递军令用的都是六百里加急快马,因此他这道行文极为客气的军令,只用了短短一天,就已送到秋仪之手中。

    此时秋仪之手下乡勇虽因专用装备没有到齐,因此也只能练习些基础武艺。

    特别是秋仪之特地请了尉迟霁明,让她创立一套适合普通兵士使用的刀法。尉迟霁明武功以飘逸灵活见长,初创的一套刀法也是如此,显得花巧有余而实用不足。

    秋仪之也是见过世面之人,看了几次就知道这套刀法不适合在军中广为推广,便要尉迟霁明加以修改。

    尉迟霁明对这件事情本就意兴阑珊,又听秋仪之对自己辛苦创下的刀法还颇有不满,便犯了小孩脾气,索性撂下挑子不干了。

    还是吴若非一张嘴巴甚甜,好说歹说才将尉迟霁明劝了回来。于是尉迟霁明也不再用什么奇巧招式,只将他们尉迟家一套入门拳法稍微修改一下,改成一套再简单不过的刀法,便交了差。

    然而出乎意料的是,这套直来直往的刀法,居然效果极佳。不仅招式威力颇具可观之处,又贵在学习起来十分方便,以至于秋仪之新招来的兵士,不废什么功夫就已练得纯熟。

    此外,林叔寒也摆出难得的好耐性,从“三字经”、“百家姓”、“千字文”开始,连同新招的两百个乡勇和秋仪之原本的十八个亲兵一起,从头识文断字。

    这些新老兵士,都是目不识丁的泥腿子,教他们认三个字,要比让他们挑一缸水还要难。

    然而林叔寒严厉异常,凡是识不满今日规定汉字的,除要挨一顿手心之外,还得留堂补课,直到识满过关为止。可一留堂,就要耽误休息cao练时间,少睡一刻半刻的午觉是小事,若是cao练迟到了,领头的赵成孝可不管你是何原因,拉起来又是一顿板子。

    不少兵士被这样的两头板子打得疲了,几次想脱队而出,偏偏秋仪之军饷给得丰厚,出了军营大门,便再也赚不到这份银子了。他们无奈之间,只能看在钱的份上,勉强支撑下来。

    这样软硬兼施之下,原本一盘散沙的乌合之众,竟在短短不到半个月时间里头,练得颇具战斗力。

    因此秋仪之接到军令时候,也是颇为兴奋,心想:“自己从崔楠那边调的巨盾、劲弩尚未到达,自然也没法联系老幽燕军队的专用战术,军队还算不上真正成军。然而经过这些日子的苦练,这两百来人的战斗力也是今非昔比,或许正好可以拿倭寇来试一试锋芒?”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