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
171 毫无压力的屠杀 (第2/2页)
地,已是金乌西坠的傍晚时分了。 这场战斗初时也是十分激烈,可是越打山阴乡勇的优势便越大,直到最后,已成了单方面毫无压力的屠杀。因此这场战斗拖延的时间虽然不短,战斗强度却不大——至少对秋仪之这边来说是这样的。 因此秋仪之见本方兵士体力尚足,便叫赵成孝点齐火把、灯笼、松明等物,连夜打扫战场,清点战果。 恰此时,紧闭许久的青浦县城西门也终于打开,县令黄万刚领着几名乡绅耆老从城门里头鱼贯而出,越过无数倭寇的尸体,一直走到秋仪之跟前,深深作揖道:“多亏秋大人兼程来援,否则我小小青浦县城,今日就要惨遭倭寇屠戮了。” 秋仪之见这县令满脸污垢,衣装袍服也十分污浊,显然是这几天坚守城墙,连沐浴更衣的功夫都没有,心中也是颇为佩服,便道:“倭寇凶悍残暴,青浦一县能够坚守十日免遭倭寇荼毒,黄县爷可谓居功至伟。” 他又一指黄万刚身后几个乡绅道:“诸位百姓的鼎力支持也是功不可没!” 众人听他这番褒奖,没一个心里不高兴的,便互相寒暄客气起来。 此时赵成孝也已将战果清点出来,在秋仪之耳边汇报了几句。 秋仪之果然是好记性,听了点点头,便朝青浦县令黄万刚拱了拱手,说道:“方才我手下这位赵哥已将战果查明。此战共杀死倭寇四百零二名,杀伤并俘获一百一十九名。”他顿了顿又道,“以下官之见,倭寇不通人情人性,即便善待之也不能有所感化,不如就地杀了算了。” 这仗是秋仪之带人打赢的,黄万刚自然无话可说,连道:“秋大人思虑周到、思虑周到。”便答应了。 秋仪之又想了一想,说道:“这样一共斩首五百二十一级。其中哪些是贵县之前几天杀死的,哪些是今日击毙的,已难以考证。不如就分三百级给贵县好不好?” 这黄万刚既不是什么贪官、也不是能吏,青浦一个小县城里头当县令,在整个江南道官场之中泯然无名。年初大殿下郑鑫荡涤江南官场时候,都没注意到这个角落旮旯里的小官。 因此这个黄万刚这个小小县令的升迁速度极为缓慢,在七品官任上做了十几年,几乎静止一般原地踏步,眼看年纪日长,几乎要对前程失去希望了。 然而今日他却因祸得福,在倭寇重重重压之下,不禁保住了县城,更是凭空得了三百颗人头的战功。这份战功若是申报上去,那他今年考评一个“卓异”的考语便是切切实实落实了的,今后两年为官行政再不出什么差池,那第三年便能升迁至六品官——说不定自己就要从此大器晚成,一飞冲天了! 因此这这黄万刚听了一怔,压抑着内心的激动问道:“什么?大人要让给我三百颗首级?此话当真?” 当然是真的。 以秋仪之的身份地位,再去争这些苍蝇蚊子一般的战功已是全无必要,若不是要和光同尘以免显得过于清高,他全可以将这五百多颗人头的战功统统送给黄万刚。 因此秋仪之微笑着点点头,说道:“黄大人何出此言?这些倭寇乃是你我并肩作战所杀,大家都有功劳,谈不上一个‘让’字。黄大人受之无愧。” 黄万刚听了大喜,努力克制住自己高兴的心情以免显得过于轻浮,然而他嘴角不由自主地抽动着的肌rou,却毫无保留地出卖了他。 秋仪之在官场之上混得久了,众官员这种“有功则喜,逢过则忧”喜怒具形于色的情状他早已经是见怪不怪了,便也不去理睬他,却又说道:“倒是此役之中,下官俘获了六十三名假倭寇,他们原本都是大汉子民,不少还是我江南道出身,不知黄大人以为应该如何处置?” 黄万刚正在喜头上,想也不想就说道:“这些人为虎作伥、作恶多端,就‘里通外国’这一条罪名,就够他们死好几回的了。要是依在下的看法,不如一并斩首,也好叫其他宵小之徒能有些警戒之心。” 秋仪之脸色一沉,说道:“我看这样做不妥。所谓‘境有一民不安,守牧之责也’。这些人下官也知道,虽都不是什么老实良民,却也并非穷凶极恶之徒,多数还是走投无路或受倭寇胁迫。上天有好生之德,我看若是快刀乱麻胡乱杀了,难免有些冤枉。” 黄万刚刚刚受了秋仪之的大恩,又听说他这个小小知县在朝廷中枢也颇有门路以至于能将堂堂江南道前任刺史殷承良拉下马来,因而倒也不敢直言反对,十分恭敬地说道:“下官愚钝,如何处置全凭大人决断。”语气仿佛下属对上官说话一般。 秋仪之略一沉思,却让赵成孝将那些俘虏了的“假倭寇”全部押道跟前来。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