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
006 号角声起 (第2/2页)
的马帮多了去了,也没见那个发了财,怎么比得上义殿下从周慈景大官人还有李直大船主两边抽头拿的多呢?”< 秋仪之听了大惊失色——知道他这赚钱法门之人,全天下不超过十人,除了自己身边几个至亲好友之外,也就是皇帝、宰相和几位皇子罢了——这样大的机密事情,又怎么会被这个久居南方的岭南王二王子知道。< 只听他继续说道:“不瞒义殿下说,这秘药也是岭南王府赚钱的利器,贩到广州海关上去,一坛子药水,足足可以和外藩换同样大小的一坛子白银呢!饶是如此,我父王还是严令每年出口的秘药不能超过一万斤,就怕外人狡诈研究出其中的配方或是囤积起来,那可就是釜底抽薪了啊!这点还请义殿下见谅。”< 秋仪之是何等聪明之人,早已听出郑谕话中指桑骂槐的涵义,可他话未挑明,语义上又是一百二十个客气,让秋仪之挑不出半点毛病来,只好答话道:“断人财路,如同杀人父母。既然这是岭南王府的机密,那在下也不好强取。”话语之中同样不怀好意。< 郑谕却似乎没有听出其中三味,依旧堆笑着拱了拱手,说道:“那我便多谢义殿下,还有三殿下的体谅了。”说罢,便摇着肥硕的身体,继续领军在前带路。< 如此这般走了一天一夜,大军始终在山岭峡谷之间穿行,绕过一座大山之后,映在眼帘之中的又是一座大山,莫说是一座两座城池小镇了,便是猎户的小屋、山顶的炊烟都难得一见。< 因此当郑淼又将郑谕叫来,有意说道:“都说岭南道是七山二水一分田,今日得见果不其然啊!岭南王为大汉戍守这烟瘴之地二十年,真是有劳他老人家了。”< 郑谕立即接过话头:“这俗话传流传得广,可惜也并不准确。还有一句话叫‘地无三尺平、人无三分银’。圣贤说是‘仓廪实而知礼节’,这边穷山恶水,别的没有就是刁民蛮人到处都是。不是我夸口,除了我父王之外,怕是没人能镇压得住呢!”< 郑淼笑道:“叔王他老人家这些年的功德,朝廷也是知道的。就是人生在世讲究个叶落归根,若是他老人家有意回京城荣养,或是换到江南山明水秀地方休息,别的不敢说,我是第一个上表保奏复议。毕竟叔王这些年实在是太辛劳了啊!”< 郑谕听了一时语塞,不由的佩服起这个比自己小了近十岁的皇三子来,他这一句话反客为主,没有机敏的心智和反复的历练,是断然说不出来的。< 于是郑谕眼睛一转,跟着心中极速盘算了一遍,说道:“就怕岭南道好不容易稳定下来的情势,我父王一走,立刻就要恶化。到时候那些土司头人蜂起造反,南疆大好的局势就要功亏一篑,不偿失了。”< 郑淼也同样思量了一下,说道:“不如朝廷将这些土司头人统统撤换下来,仿照内地设置流官管辖,或许十年二十年里头会有些纷争。可是只要施以教化,待小辈人长大成人,便能蛮夷而华夏,岂非长治久安之计?”< 郑谕不是笨人,听了郑淼的话也知道这法子虽然见效不快,却是治标治本之法,若是成功那岭南便同中原各地再无异同,岭南王府便也没有继续存在的必要了。< 然而郑谕身为岭南王二王子,自然不能同意郑淼的看法,思前想后只能说道:“纸上谈兵当然容易,可是真正施行起来却极为困难,就算朝廷有这样的政令,也要考我父王坐镇才能推行不悖啊。”< 郑淼嘴角一扬:“说句失礼的话。叔王也终有老去的一天,就算能当一辈子岭南王,也当不了下辈子。若是就这样将王位传给后人,那岭南王府一系世代栓死在这险恶之地,总也不是办法吧?”< 郑谕被郑淼这话说得心头一痒,刚要答话,却听山岭之中传来一声号角声音。< 这号角声在山谷只见回荡了不知多少回,早已听不清从何处响起,只觉得声音婉转悠扬,让人闻之竟有些陶醉。< 郑谕听了却是大惊失色,忙对郑淼说到:“怕是蛮夷来攻,还请三殿下早做准备。我先回先头军中整顿了。”说罢扭起皮球一般圆胖的身躯,便向前飞奔而去。< 在一旁沉默许久的秋仪之听了这话,再也沉不住气,赶忙命令赵成孝道:“赵哥,敌军来袭,赶紧列队迎敌!”< 赵成孝答应一声,仔细观察地形,见脚下道路虽比起别处略宽阔些,却也只能容五六人并排通过,而这崎岖小路的一侧是一道深达十丈开外的悬崖,另一边则是一座高耸入云的大山,敌军若是偷袭,必然从山巅居高临下攻击。< 于是赵成孝一声令下,麾下军士便从车上取下巨盾、劲弩、倭刀、藤牌,沿着路旁的山脚排列阵型。<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