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代权臣_092 御驾启程 首页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

   092 御驾启程 (第2/2页)

而显得太过显眼,好在秋仪之还有钦封的伯爵位禄在身,便临时赶制了一套伯爵朝服,夹在在一群皇亲国戚之间倒也算是合群。

    朝会这样大的典礼,实际意义并不甚大——朝会上要宣布的事情,往往在之前就已商议决定了——而其主要意义却正是在于要用这样一个宏大的仪式,来向全天下宣布皇帝要亲自讨伐叛逆的消息,以此来激励振奋军心,同时消磨敌军的士气。

    这出事先安排好的仪式,按例是由礼部尚书主持的,而当今的礼部尚书却是六部尚书之中最年轻的施良芝。

    这施良芝原在先帝郑雍、伪帝郑爻时候,就已是礼部尚书了。他之前同当今皇帝郑荣还颇有些仇怨,甚至于曾经还奉了伪帝郑爻的命令,主审过还是幽燕王的郑荣,以至于动刑拷打伤了郑荣的元气。

    郑荣登极之后,原打算第一个就惩处这个施良芝的。却不料这个年纪轻轻的礼部尚书,却极精通礼仪学问,当时就提出了要郑荣以神宗皇帝为正朔、同皇兄郑雍平起平坐的建议,使其统治基础更加名正言顺。有了这样的大功劳,郑荣当然是不能再对施良芝加以惩罚的了,便索性只将他罚一级留任,依旧主持礼部事务,也算是皇帝仁厚且不计前嫌的明证了。

    不过这施良芝也真算是争气,虽然戴罪在身,运营起礼部事务来却是一丝不苟,不过一年功夫便又立下了几个功劳,终于官复原职,重新担任了礼部尚书的职务。

    因此,由他主持的这场朝会也是一丝不苟,毫无冷场地进行了下来。

    而当黄钟大吕轰鸣,由皇帝郑荣亲口宣布,要由其自己亲自领军南渡长江平定作乱的岭南王府之时,金阶下的几位皇子重臣,带领百官齐身跪下,山呼“万岁!”真有一种排山倒海的伟大气势。

    随后郑荣便取出早已准备好了的圣旨,逐一点检将领,分派任务。

    这些将领早就被打过招呼,朝会之前就已知道了自己的任务,因此听到命令之时丝毫没有感到震惊和惶恐,取而代之的却是兴奋和自信,一个个扯开了嗓子领旨谢恩。这谢恩之声一声高过一声,给人一种跃跃欲试,只待皇帝一声令下便要带领虎狼之师踏平岭南的壮怀情绪。

    待朝会结束,皇帝要亲征南下的消息便从皇宫传遍京城,从京城传遍关内,又从关内传遍天下,似乎长了翅膀一样,转眼之间就已流布天下。

    皇帝郑荣早在当岭南王时候,就以善于带兵著称,描述他领军平定叛乱、剿灭水匪、抵抗突厥的戏文、鼓词、小说,没有一百篇,也有七八十。几年前的“讨逆之役”,郑荣仅凭幽燕道一隅之力,只用了不到三个月的时间,就攻破京城洛阳,逼得伪帝郑爻引火**,更是增添了他身上常胜不败的神话光环。

    因此京城百姓听到皇帝亲征的消息,立即兴奋起来,要争相观看这位马上皇帝的风采,家家户户在门口点起灯笼、摆下香案,就等着亲征出城的时候,能从人群之中看上皇帝一眼。

    原本岭南王造乱时候,为保京城治安平稳,严令宵禁,入夜之时不能有人无端出门走动。然而京城百姓此举,却是对朝廷信任的体现,有助于提升民心士气,不能强行予以制止。

    因此朝廷由丞相府下令,由洛阳府衙门加派人手,防止发生火灾或有人乘乱起事,便也任由百姓自便。

    两日之后便是黄道吉日,又是由礼部尚书施良芝组织安排,举行御驾出征仪式。

    皇城封闭了许久的正门终于在今日洞开,洛阳城墙正南专为皇帝出征及凯旋而设的平昌门也被难得地打开。沟通两道大门的笔直的皇城大道早已是黄土垫道、净水泼街,洒扫得一丝不苟,两侧则每十步就站立了一名禁军兵士,严禁任何闲杂人等踏上大道半步。

    正午时分,听得皇城之内传来一声炮响,随即战鼓擂动,皇帝终于要领军出征了。

    皇帝御驾行动,一切典礼仪仗自有规定,所用的礼器不能少了一样、旗帜不能多了一面、就连脚步都不能踩错半步。

    然而即便是这样严格的规定之下,主持仪式的施良芝依旧尽其所能办出了花头。

    譬如打头开路的部队,讲究的就是一个威武雄壮。而施良芝却偏偏不选那些虚有其表的禁军仪仗,而是请皇帝下旨,让秋仪之所部连同赵成孝的二百一十八人走在队伍最前边。

    这两百多人,乃是从江南战场之上,费尽千辛万苦、九死一生才回到京城里来的。因此这群兵士身上除了精锐之气外,又另带了一股煞气——特别是赵成孝及手下十七个山贼出身的亲兵,一个个虎背熊腰、面带凶相,骑在高头大马之上,便如同天上降下的凶星、地底爬出的恶鬼,让人不敢直视。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