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
114 字字诛心 (第2/2页)
荣斥道,“找你这个说法,尉迟良鸿也不应该到刑部办差,继续当他的武林盟主不是更好?你手下赵成孝那伙子人,也别招安了,还是在伏牛山上落草岂不更好?‘名不正,则言不顺;言不顺,则事不成;事不成,则礼乐不兴;礼乐不兴,则刑罚不中;刑罚不中,则民无所措手足’,这几句圣贤语录,你钟离先生教过你多少回了,且好好回去读一读。” 尉迟良鸿、赵成孝等人,同李胜捷的情况是不同的,自然也就不能一概而论。 这其中的道理秋仪之虽然知道,却也明白当面同至高无上的皇帝争辩,那就不是在争论谁对谁错、而是在一心求死了。 秋仪之不是那种为了一句话、一个字的正确与否,就敢于豁出性命不要的迂腐书生,听了皇帝训斥得这样严肃,赶紧道歉道:“这是臣思虑得浅了,臣回去再同李胜捷说说。不过这件事情不能强求,否则李胜捷心猿意马,也没法安心替朝廷办事。若臣没法劝服李胜捷,皇上再遣他人前往,也是可以的。” 这样的回答,郑荣似乎还是有些不满意,只点了一下头,便又问道:“李胜捷算是你的结义兄弟了,你都没法劝服。那朕想要揽入袖中的林叔寒呢?怕是就更难说服了吧?” “好好的在说岭南王府之乱平定之后的善后处置事宜,怎么谈起李胜捷,又说起林叔寒来了?”秋仪之有些疑心,然而皇帝自南下以后对自己喜怒无常也不是第一回了。 因此秋仪之只能战战兢兢回答道:“这儿件事情,臣也同林叔寒谈过了。他说他是闲云野鹤之人,不堪重用,因此不愿入朝当官。” “你的意思呢?”郑荣冷冷问道。 秋仪之下意识挥袖擦了一下额头上似有若无的汗水,答道:“林叔寒确实是身负大才,明珠蒙尘也未免有些可惜。臣的意见么……若是强行提拔,强令其为朝廷效力,也不是不可以的。就是这样做,似乎与朝廷体例不符。记得下次科考就在明年,林叔寒身上还有举人的功名,不如让他参加科举,然后再由皇上钦点为状元及第,到时候任用起来也是名正言顺。” 这样的做法,可算是十分妥当了,却不料郑荣又问道:“这个林叔寒就果然是天下第一才子了吗?状元之位稳稳的就是他的了吗?即便真的如此,如果这个林叔寒在科举的卷子里头,故意写了些胡言乱语,难道朕也要点他为状元吗?状元卷子,是要公布天下的,到时候朕丢了面子是小事,被天下士子说朝廷不懂得好文章,今后谁还愿来参加考试?” “这个……这个……林叔寒怕不是那种不懂大体的人吧?”秋仪之被追问得有些急了,赶紧偷眼看了看身旁的师傅钟离匡,见他两只眼睛平静的仿佛一汪深不见底的池水,却不知他心中到底在想些什么。 却听皇帝郑荣又道:“仪之,你是不是心里在想,皇帝老头今日怎么揪住李胜捷和林叔寒两个人不放?是不是在故意为难自己?” 这两句话还真说到了秋仪之心里,让他眼中的泪水一下迸了出来,嘴里却还要说谎:“臣不敢……臣不敢……” 皇帝没有接秋仪之的话,又接着说道:“无论是战场交锋,还是治理国家,最重要的就是人才。那郑贵输就输在岭南道人才凋敝。因此朕才要大举收揽人才。你之前同朕说的许容、郑庭航、黄万刚三人,朕前几日都下了圣旨,钦点为要职,你都知道了吧?” 秋仪之虽然今日之前已是许久没有面圣了,可他在朝廷里头熟人多,消息倒也有些灵通,这两条旨意他都已听说了。 郑荣又道:“你看,你保举的两个人,朕毫不犹豫就启用了,李胜捷和林叔寒这两人,你怎么就不能替朕笼络一下呢?” 这话说得就更奇怪了,提拔许容、郑庭航、黄万刚几个人,同笼络李胜捷、林叔寒之间又有什么关系?难道不用李胜捷、林叔寒,许容他们也就没法提拔了吗?这三个虽是自己推荐的,却是朝廷在用人,和自己真的有这么大的关联吗? 秋仪之心中不解,只能说道:“天下但凡身负才华之人,脾气多半有些古怪、孤僻。李胜捷还是个狂妄年轻人,林叔寒则更是一介狂生。这样的人,劝他们出来做事确实不易,可只要他们倾心为朝廷效力,那必然就是独当一面的人才。” “脾气古怪孤僻?朕看也不尽然吧?上个月,你请了刘庆、李胜捷、林叔寒、赵成孝、尉迟良鸿,还有周慈景手下那个姓何的,在‘园外楼’吃饭。这顿饭一直从中午吃到晚上才散,一个个都是尽兴而归,怎么就看不出古怪、孤僻的脾气来?这么长的时间,你们在酒楼上商议了些什么,能同朕说说吗?”郑荣道。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