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
百问题库赵天宇篇 (第2/2页)
伐。到了清朝晚期,原始森林被砍伐一尽。全国解放后,1962年,国家决定在此建大型机械化林场。经过林场工人几十年的艰苦努力,现在木兰围场已经成为全国最大的人工林场,浩瀚森林已经恢复当年的活力。辽阔的蒙古草原,焕发出青春与活力。满山遍野的山花,笑迎天下游人。国家领导人对此的评语是:"云的故乡,花的世界,林的海洋,水的源头"。木兰围场是动物的天堂,影视剧的最佳外景地。 10河北西部山里,你去别人家做客,吃饱应该如何表示? A有节奏地打嗝B筷子平放碗口C手指扣桌感谢 吃饭时,筷子要随时拿在手里,不能停放在桌上,否则会被误认是瞧不起主人。直到两根筷子平放在碗口上时,才被认为是吃饱了。只要筷子不平放在碗口上,随时就有可能再给盛大上一大碗。 11河北白洋淀“荷花节”8月份的主题是什么? A白里荷香B出水芙蓉C荷塘月色 白洋淀荷花节突出三大主题:7月的主题是“出水芙蓉”。 7月的白洋淀风景宜人,姿容俏丽,层层叠叠的荷花一眼望不到边,刚出水面的荷花在重叠的荷叶之间或举或藏,或开或闭,或躺或卧,浑然天成,充满野趣。8月份的主题是“白里荷香”。 到了8月,满白洋淀荷花盛开,红白相间,亭亭玉立,分外纤妍。在这如诗如画的环境中,白洋淀旅游部门组织游客在白洋淀垂钓园开展垂钓比赛、举办“百里荷香笔会”和“荷花情”书画摄影作品展,推出“十八弯水路生态游”等活动。 9月份的主题是“荷塘月色”。水乡9月的夜晚,淀风习习,蛙鼓阵阵,万亩荷塘翠叶叠盖,荷花清影缥缈可见。在白洋淀“荷塘月色”的夜晚举办“白洋淀旅游码头赏月活动”,其它旅游景点统一开展“品莲”活动,并举办“白洋淀之秋”文艺汇演、水乡民俗风情故事会和白洋淀荷花节有奖征文评奖活动。 12河北邯郸为什么初五打扫? A迎新B送穷C净庐 从正月初一到正月初五,这五天叫过大年。在这五天中,家家每天都烧香、上供、敬奉天神,求得一年的太平、丰收。初五这天,又是预卜小丰收的日子。初五晚上,大年已过完了,预卜小丰收的一天也过去了。为了迎接这一年的丰收和富裕,在初五的夜里家家要送穷灰:就是把灶里的做饭草木灰和炕洞中取暖的草木灰打扫出来,把屋子、院子打扫干净。将这些土灰装进一个筐里,送到村边儿一个十字路口,堆在路上。然后点上香,插在这上堆土灰上,送穷灰的人跪下磕头,口中念道:“穷灰穷灰你快走,俺家金银满屋流。你这一去别再来,回来门子也不开。”念罢站起,在穷灰堆上点几个大炮打仗,把穷灰崩得四散飞溅,表示穷灰再不受欢迎了。送穷灰的人点了炮就往回走,把盛灰的筐子扔在街上,这天不往家里带;进家就把街门闩上,怕穷灰再跟了固来。 13唐山落子指什么戏剧? A河北梆子B唐剧C评剧 落子,是中国北方地区的一种地方戏,俗称蹦蹦戏、落子戏,又称平腔梆子。1935年改称今名。1910年前后形成于唐山。评剧在民间说唱莲花落和民间歌舞蹦蹦的基础上发展而成,原来形式单调,经成兆才等艺人改革,将第三人称改为第一人称,由演员扮演剧中人;以蹦蹦音乐为基础,吸收冀东民间音乐素材,创造出行当使用的唱腔;采用全套的河北梆子乐器伴奏,故取名平腔梆子戏。 14河北省“永年城不打四更鼓”传说与哪位历史名人有关? A李世民B窦建德C王世充 相传,敲五更是我国古代人们夜间记时的方法。一夜分五更。一般的城镇的码头,都每过两个时辰鸣钟鼓一次以报时。永年这一带亦如此。直到隋朝末年,还是一夜打五次更鼓。自从夏王窦建德在这儿建都以后,才发生了变化。原来,窦建德贫苦农民出身,他率领的农民起义军纪律严明,所到之处“境内无盗,商旅野宿”。窦建德又很能体恤下级将士,打仗每得战利品,总要首先分给将士,他自率甚俭。正因如此,将士们非常敬重他。那时候,窦建德每天为国为民cao劳,常常是半夜三更才入睡。为了不打搅夏王歇息,值夜班的更夫就不敲四更鼓了,直到五更天亮时才鸣讯儿。有一次,鼓打三更时窦建德进帐入睡,五更鼓鸣时,刚好醒来,就问:怎么没听到四更鼓鸣呢?他随身卫士说:这儿历来不兴打四更。窦建德一听,诙谐地笑着说:“此地不打四更鼓,五更鼓鸣亮了天。”据说,“永年不打四更鼓”就是这么来的。 15河北省邯郸“小中秋”是什么日子? A六月六B九月九C二月二 六月六被视为“小中秋”,习惯吃一种名叫“顶门棍”的食品。俗谚云:“六用六不蒸,扬场没风。”这一天,家家要蒸馍馍,蒸豆包儿,吃好饭,而最时兴吃的是“裹卷”:和好面,褂成饼儿,卷上用细盐、花椒面调合好的南瓜丝儿,用笼蒸,蒸熟后沾上醋和蒜泥儿吃。当地人俗称这种“裹卷”为“顶门棍”。 16河北野三坡方言中“对对”是什么意思? A比B看C战 野三坡的方言土语很有意思,上三坡多cao宛平口音,类似普通话。中、下三坡多为当地方言土语,对比于普通话有不同。如:“叫谁”称“唤谁”,“看看”称“对对”,(你看看谁来了--你对对谁来了),“进来”说“入来”,“做什么”称“摆什么”(做饭、做鞋、砍柴--摆饭、摆鞋、摆柴)。地理位置用“高里”或“下头”(这高里,那下头),各村位置有时称"高里,下头"(河流的方向,上游叫高里,下游是下头)称母亲为“娜”,儿子为“楔子”;闻味道“你闻闻”叫“你听听”(你听听这个菜坏了没有)。了解了一些三坡的方言土语,对于广大旅游爱好者很有帮助。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