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
	
		  		052【破阵子】  (第2/2页)
声音洪亮,充满感情。    看到种师道,赵佶也禁不住心中一热,对于他来说,这个老将军绝对是值得信赖的老臣子。    给种师道上茶赐座,然后赵佶才深深地看了一眼他,说道:“老将军,你可知我这次找你来所为何事?”    种师道再次起身,抱拳道:“老臣不知,还请陛下明言。”    赵佶点点头,忽然站起来,背着手问道:“你看春上童贯出使辽国如何?”    童贯即将出使辽国,早弄得朝上议论纷纷,种师道虽然年岁大,却耳聪目明,当然知晓此事。    种师道再次躬身,“陛下,臣乃一介武将,军令所指,定当歇尽全力。”    赵佶笑了,“朕知道老将军忠心,我只是想要知道,你是赞成,还是反对?”目光灼灼地看着种师道。    种师道卧蚕眉微皱,沉吟一下说道:“臣,反对。”    赵佶心里咯噔一下,“为何?”    种师道就道:“四个字,人心难度。”    赵佶,沉默了。    虽然种师道自诩一介武将,但熟知他的人都知道,他原任文职,因有谋略,后改武职,抵御西夏有功,方成名将。    君臣之间,没把话说透,却都明白各自心思。    赵佶一心想要借机窥探辽国虚实,以便趁虚而入,趁着辽国人心不稳,从而征伐大辽,开疆辟土。    种师道担心的却是,人心向背,瞬息可变。何况,倘若真的出使辽国,给辽国送去丰盛礼物,定能引起西夏不满,到时候边疆再起烽火,受苦受难的还是老百姓。    尤其大宋边陲之处,年年遭受“打谷草”,百姓流离失所,倘若重新伐辽,不说无兵可征,就是这钱粮就很难凑足。    作为一代名将,种师道深知“兵马未动,粮草先行”的重要性。    赵佶不是傻子,当然明白单靠人心向背是决定不了战争胜利的,何况,大宋虎狼环顾,除了辽,还有西夏,甚至还有再远一点的吐蕃。    可是,赵佶心中那团早已燃起来的火---收复幽州,完成祖先未完成的壮举,让他难以放弃这次难得的机会……    “老将军,你是疆场上征战的老人,你的话我会参详的……”赵佶半天才缓缓说道。    种师道知道,自己已经拦不住皇上了。陛下没有用“采纳”而用“参详”,就摆明了这次出使辽国已经板上钉钉,无人能够再去更改。    暗自叹息一声,种师道说道:“陛下,倘若真要出使辽国,微臣有一个不情之请---”    “你且说来。”    “老臣愿随童大人一起前往。”    “这个……”赵佶沉吟了一下。“好吧,此事我会斟酌的。”赵佶给出了答复。    这边种师道知道多说无益,于是就躬身告退。赵佶摆摆手,让他离去。    桌上,种师道那杯热茶,始终未曾喝上一口,依旧冒着热气。    见种师道离开,赵佶不禁负手踱步,深思不已。    要知道,种师道可以说是他赵佶一手提拔起来的。当年西夏起兵,虎视中原,他命童贯率军征讨。童贯看上去威风凛凛,实际上只会虚张声势。    赵佶不放心,又召种师道询问策略,种师道答曰:“西夏入侵中原,我们可以反击;但是我们讨伐西夏,实在难于取胜。轻举妄动,惹事生非不是上策。”    赵佶把种师道的意见转告童贯,童贯哪里肯听!还想从内地挑选弓箭手充实新拓边塞。宋徽宗看出童贯确实在惹是生非,便再次征询种师道的意见。    种师道很有见解地说:“我担心内地调兵尚未成功,边防可忧之事已经发生。”    赵佶觉得很有道理,便赐给他金带将军服,夸奖他说:“师道是我亲自提拨的将才”。种师道也就此荣升为提举秦凤弓箭手、时五路并置官。童贯知道后心里很不高兴,种师道听说后便不敢接此重任。    赵佶对此心知肚明,所以又改任种师道为崇福宫提举,接着又改任西安知州。此后,种师道在童贯手下任都统制,拜保静军节度使。    这次童贯预计出使辽国,根本就未提种师道半句,意思很明显,一怕这位老将碍手碍脚,二怕种师道分去偌大功劳。    赵佶虽然醉迷书画,对臣子勾心斗角还是知晓的,做皇帝这么久,更懂得帝王之术,童贯不提,他就假装不知,免得把两人放在一起貌合心不合,坏了大事。可是现在老将军提出也要出使大辽,这让赵佶不禁有些心烦。    忍不住又看了一下案几上凌霄所作的《破阵子》,赵佶忍不住一手抓过,撕成了碎片。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