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
第五十五回 岐周建都纳臣分封 (第1/2页)
沣水河边西岸,周国新都在紧罗密鼓的建设中。 姬发到沣水边查看新都的建设情况,姬发在沣水边行走,发现一老一少在河边钓鱼,老的已经白发沧桑,年纪看上去大约六十岁,身材也不高,姬发上前问道:“老人家,这沣水河里的鱼可肥?” 老头回答道:“鱼肥不肥跟水肥不肥有关,水肥不肥跟世道有关。鱼离不开水,水离不开天,天不下肥水,鱼又奈何” 姬发一听,觉得眼前之人不是一般之人,于是又问道:“此地水不肥,鱼何不游到其它水域去?” “这里是生它养它的地方,水再寡,也是故土难离啊!”老者答道。 “这世道好了,这水就会肥了吗”姬发问。 “穷山恶水出刁民,富山肥水居善人,如果世道好了,善民就多了,水会越来越好,良性循环。”老人回道。 “这行善的人多了,就表明天下人就富了吗?”姬发问。 “这行善的人多了,这表明天下人的精神就富了。”老人答道。 “何为精神。”姬发问。 “礼制,情cao,素质。”老人给出答案。 姬发突然发现老人的鱼竿上没有鱼钩,于是问道:“老人家,你的鱼竿上怎么没有钩,怎么钓鱼?” “钓名沽誉,还要钩吗?”老人回道。 “沽名钓誉,扬名立万,都是身外之物,何以立命安身?”姬发说。 “名随利,利随名,名利双收,名之贵,名之难。”老者说道。 “那如何得名?”姬发问。 “为善行道,善名远播,名有多远,民有多远。”老人说。 “以善沽名,善不成诱饵。”姬发说道。 “愿者上钩。”老人说。 “有损善之本义。”姬发说。 “遇到乞丐,赏一小钱,那是小善。”老人说道。 “何为大善?”姬发问。 “大善之举,用善。”老人说。 “何为用善?”姬发问。 “用大善,让天下之所有乞丐不再行乞,都安居乐业,这就是行大善。”老人说道。 “天下如此多的乞丐,如何救得了?”姬发说。 “追究其根本,从根本上救。”老人说。 “何为根本?”姬发追问。 “世道。世道让他们变为乞丐。无地无粮无吃。”老人说。 “如何改变世道?”姬发又问。 “改变天下世道,就得变天。”老人说。 “天是上帝和下帝的。”姬发说。 “那就改变上帝和下帝。”老人说。 “另立上帝和下帝,那是谋反。”姬发说。 “不,为了行大善,让天下不再有乞丐,不再有没饭吃的人。”老人说。 “老人家尊姓大名?”姬发问。 “姜姓,名尚。”老人报出家门。 “炎帝后裔。”姜尚抬出先祖,这也太远了。 “何方人士?”姬发问。 “祖籍东夷,本人出生淮夷之淮颖人。”姜尚报出籍贯,没有地址。 “在下盛情邀请姜大贤一同行善,为天下人行善,行大善,望不弃。”姬发施礼说道。 “老夫愿意同往。”姜尚没有打背口,谋划已久的机会。 姬发与姜尚同乘一架马车回到岐阳。 这个淮夷老头,怀才不遇,前些年,大商伐淮夷,战祸刚起又加上淮河水灾,民不聊生,要不是大商救济救灾,淮夷人早死了一半,好在淮夷投降顺商,大商济民于大水之中,救了百姓的性命,而姜尚不以为然,认为国土易主,自己就是失国之人,不为忘国奴,寻机报复大商,离开故乡,来到崇国沣水,寻找机遇,再展抱负,一雪亡国之耻。 敌人的敌人是朋友,同仇敌骇,姜尚的豪言壮语,行大善的哲理,让姬发佩服无比,姬发任命姜尚为国相,军师。其实姜尚在淮颖国只是做过几天的公社基层大夫,官衔极底,基层干部,好在无人知道他的底细,他就装起大贤来了。他自己说是钓名沽誉,这是真话,说真话的人不是大贤难道是小人?好在英雄不问出处。还有一个细节,就是姜尚当街解牛,做起商人来,也是为了糊弄生活。从淮颖到朝歌,从朝歌到崇地,流离他乡,在朝歌卖牛,与大盐商胶鬲相识,学了点本事,之后,年事已高,总想找个安身立命之处,今日遇到姬发,总算如愿以偿,抱了棵大树,傍了大款大官,还不使出浑身本事,抓住这棵救命稻草不放,不放,就得联姻。好在姜尚是个商人,小妾较多,虽是六十岁的人了,还有个待嫁之小女,姜尚开始谋划此事。 姜尚自从入赘到了东夷做了倒插门女婿之后,大老婆太凶,大气不敢喘,后来因为无能,被大老婆赶出家门,回到淮夷故地,再后来,离乡背井,做起屠夫的行当,发了一点小财,卖了个小官做做,要到五十岁又纳了个小妾,生了个小女。姜尚的个人背景不光彩,也就不去深究他了。 半年之后,周国新都丰邑主体工程完工,附属工程慢慢扩建,姬发决定立即迁都。 为何如此急于迁都? 因为太上王姬昌身体快不行了,迁都一月完成,急事急办。 为表太上王的丰功伟绩,丰邑作为西伯候的方伯之都,西方诸侯的行政中心,大打西伯旗号,这是姜尚为相的第一建议。原因很简单,因为西伯是当朝天子帝辛所赐,具有征伐权,姬发没有受封,也没有世袭权,姬昌尚在,不要紧。天子没有加封姬发为西伯侯,以后根据情形,姬发与大商反目,天子也未必加封,所以一切都以姬昌西伯候为标杆旗帜,打着姬昌的旗号,天下人就没有话说。 打西伯旗,这一招太上王姬昌很欣赏,表示赞成。不过,姬昌还是觉得姜尚是纸上谈兵,没有实质性本领,认为封为国相兼军师,官有点大了,后面如有大贤来投就没有位置了。 好在姬发喜欢姜尚这老头,谈得来,不管父王如何说姜尚言过其实,都还是喜欢欣赏姜尚的,因为他自己年轻,缺少老辣,狠毒,姜尚与姬发的个性是互补。至于太上王说姜尚都是表面的东西,舞台上演戏,仅仅能演老生,活不了几年光景,这会导致决策没有延续性,政策刚开始实施,人没了,这叫如何是好,换一个人,执政思路又变了。姬昌在年龄上对姜尚有点不满意,一国之相吗,要慎重。老辣狠是姜尚的优势,为政基本要数,这一点姬昌不担心。姬昌心底下还担心一个事情,就是姜尚以前没有从过政,没有从政经历,再加上是商人,商人就是唯利是图,在利益面前是否经得起考验,也是个让人担心的问题。 姜尚第二个建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