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周王朝_第一百五十一回 理朝纲西王母来朝 首页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

   第一百五十一回 理朝纲西王母来朝 (第1/2页)

    穆王回来第一接手的大问题,就是陈国来报,陈申公陈犀病危,国内在商讨父终子及,还是兄终弟及的问题,这个问题本不需要考虑,按照周王朝礼制,必须嫡长子世袭制,可目前局势不容乐观,陈申公的弟弟陈皋,现在是陈国太宰,陈国第一实权派,其长子刚封为胡国,子爵,其孙子满意为朝廷大将军,满意的女儿是太子伊扈的太子妃妫,都是实力派,如果不让他就位,可能就要出内乱,如果让他继位,他有可能将来将大位传位于胡国,这陈国就没有了,这违背了武王封分妫姓陈氏奉祀虞舜的旨意,再说,陈国第一代母后是武王之长女太姬,陈申公的老婆是成王之女,两代公主之后,怎可后代无人祭祀,而武王成王之后人东单国,邗国,应国,也不会让,因为不单是成王之后人,还是少公主的哥哥之封国,这事就麻烦了。

    陈申公还在,还没有薨绝,经过多次协商商讨,最后决定传位弟弟陈皋,兄终弟及,陈犀并与其弟陈皋约定好,待陈皋驾崩,大位仍然传于太子陈突。可这王位谁能说得清,六十岁的陈皋能在位多少年,谁也不知道,期间的变故谁也难料,陈申公于是决定,将此协定上报朝廷,由朝廷监督实施。

    朝廷得到报章,这就比较难为,这太子妃也出面,满意将军也出面,这就让穆王难办了,考虑了多天之后,穆王同意这个协定,由朝廷监督,陈皋继位,太子陈突为监国,待陈皋薨毙之后,将大位再传位陈突。虽然违反父终子及的礼制,但后果还是由嫡长子一脉相承。

    此事穆王已定,即成事实,陈国太子陈突很是恼怒,可陈申公尚未气绝,父命难违,只好认命。

    陈皋之所以要继位陈国公,主要是陈国是公爵,陈皋之子封的是胡国,子爵。这中间断了一节,他也要过把君侯瘾,当回国君,这样在陈国和胡国的历史上就比较完美了,尤其是对胡国的世袭史上,中间没有空档,另一个原因主要还是陈皋这房人目前得势,这是根本原因。

    陈皋之长子,在陈胡公满薨毙之后,按照礼制,次子的后代改姓先祖谥号,即陈皋长子姓胡,陈皋次子改姓满。故叫胡子国。陈、胡、满一家,爷爷是妫姓陈氏胡公满,而胡国也就是妫姓胡氏之国,按照胙土命氏原则,国姓祖姓一体化。

    公元前961年,周穆王十六年冬,刚过腊八节,陈国第二代公爵(原侯爵)陈犀薨卒,谥号申公,享年八十三岁,执政二十五年。(公元前985年----961年。)

    陈犀薨,其弟陈皋继任陈国第三任公爵,年号为相公。相就是宰相,相国之意,意思是以后要归政于陈突太子。

    这也许是兄弟间最好的处理办法,避免了兄弟间权争带来的不良后果。

    兄终弟及之后再归位约定,有一就有二,有人会借鉴学习,照葫芦画瓢。当然有的约定能归位,有的约定就违约了,违约的结果就是内乱,内乱就会有外患,就会导致灭国。可这类继承之事,越来越多的同类约定,象雪片一样,飞到朝廷,穆王下令,只要不引起战争,只要能够归位,这也算是嫡长子一脉相承制度,意思中间有插曲,也是可以理解的。周王朝的礼制有点放松放宽。穆王也考虑要立法,来管制已经管不住这帮诸侯的后代,他需要酝酿一下,这以后怎么处理这方面的继承事务。其实,他没有时间来管天下上千诸侯的继承问题,那天都有诸侯薨毙升天,那天都要上报朝廷备案。外府这方面是最头疼的事情,也是头等大事。

    穆王自十二年北伐西征,到平定徐国反周,再到南下过江大会诸侯,然后到西方巡游收服,考察游历,打通西部驿道,花去了穆王整整五年时间,朝廷内部事务都由太子伊扈和大臣处理,当然,太子年轻,大臣私心杂念,导致朝廷政务松散,也是正常现象,只要不出大事,在容忍度的范围内,都可以理解,只要穆王回来花点时间整顿一下,也就好了,也就回归正常。看来这回归这两个字,将是穆王执政的一个关键词之一,什么继承权回归嫡长子一脉相承,什么政务朝务回归正常,什么天下诸侯回归到诚服常态,什么人性回归正常,等等,只要出了问题,只要能回归正常,也就是穆王的目的,回归正常的手段和过程,就是高压和整治,整顿,征伐。

    穆王要整顿朝纲,为了回归正常化,也为了下一次的出征。

    穆王首先对杂音,不一致的声音进行调和,调和不成,在拿下交司寇查办,这个不和谐的声音来自老臣,来自贵族,声音宏亮,谁有这么大的胆子?如果说的对,有道理,也就可以理解,如果另有所指,另有目的,可能就麻烦了,这个声音来自祭公谋,祭公谋对穆王执政一直有看法,原因起于令尹改太宰之事,现在又加一条,就是穆王万里游历,一来消耗国库里的钱财,消耗国力,二来长期不理朝政,导致朝政混乱,三来长期不在镐京王畿,导致外患反周,京城危机四伏,四来,长期在外,导致后宫冷落,王妃苦不堪言。他给穆王列了四大罪状。

    这四大罪名,听起来很有道理,穆王想想,他说的确实在台面上的话,也不好跟他讲自己的实际想法,于是穆王表态:“祭公谋,为国为王着想,朕接受其忠告,但天下统一大业还是要完成的,那就让祭公为朕去落实朕谈好还没落实的事务,朕令祭公于三月启程,前往龟兹国等西膜之国,落实归顺周王朝之事,同时对当地冶炼铸铁炼钢之事业作进一步的推动。”穆王要祭公谋去体验一下一统天下的感受,让他用事实说话,不要坐而论道,光说话不做事,也不嫌腰疼,穆王这招很灵。

    祭公谋这下可苦了,他要到五千里之外的地方去,家里二十个太太如何安置,人家穆王家里就三个女人,你一个人明的十三,暗地七个,还说穆王不喜女色,你喜欢女色,现在看你是将这二十女人都带上了,还是带一个呢?祭公谋很是难为,这十三个明媒正娶的也许没事,这七个暗的就不好说了,说不定等你两年回来,守不住寂寞,已经跟下人跑了,即使不跑,人等,心不等,红杏不出墙,有人爬墙,祭公这下意识到问题所在,这东征西狩,本该是大臣们,将军们的事,现在王上亲历亲为,丢下妻子和快乐家园去远征,就连打仗也是到一线,这表明穆王还是伟大的王者,否则,作为王者,懒得去一线,不但辛苦还十分危险。这是任何一个王都做不到的,要不朝廷养这么多大臣不用,干嘛呢?臣子本就应当为王者分忧解难,去为实现王者的理想和指令去效命天涯和战场。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