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
第一百五十五回 三年化碧得失均衡 (第1/2页)
公元前956年,穆王二十一年,乙丑仲夏,穆王刚从北方回来,因长期的北方环境和温泉,已经使身体不太适应中原气候,穆王身体调整三个月后,身体调理到恢复适应正常的中原气候,开始执政。 时值深秋,穆王对这一年的司寇秋后刑罚进行突击choucha,发现很多冤案错案,于是责令毛公班彻底清查司寇部门的刑事案件,不查不知道,一查吓一跳,大案要案,错案冤案漏洞百出,穆王很是生气,对司寇草率行事,草率人命,人命危浅之行事态度,给予严训,并下令进行彻底查办,勒令所有大案要案重审,今年的秋后行刑推到明年一起执行,同时下令司寇部门在一年内必须将所有案件复核一遍,以免产生大量冤案错案,尤其是《礼法》条例部分入刑,要从宽处理,或不处理。 司寇得令,吓得浑身是汗,赶紧连夜加班,对所有案件材料进行复核。 一日外殿早朝,佐仕官高声叫道:“王上早朝,众臣朝拜。” 群臣高呼:“吾王万岁,万岁,万万岁。” “众爱卿平身。”穆王说道。 穆王看看下面一百多位群臣,说道:“朕今天要讲的是,还是司法问题,这司法几千条,其中周礼入法就三千条,这三千条本是礼仪,何为礼仪,就是民俗民风,当初为何民俗礼仪也要写进法律当中,因为周王朝刚刚统一,为推广周礼,所以先王就将周礼入法,来强调威慑天下百姓要遵循周礼,如不遵循,就以法查办,可成康盛世,四十年刑法不用,难道天下人都遵循周礼了吗?东夷南蛮西戎北狄,那一个按照周礼礼仪去做的,最起码就连诸侯君薨毙之后,连个谥号也没有,有的诸侯连个名字也不要,就叫个地名加姓氏,既然有人不遵循周礼为何不查办呢?就是因为他们违法的有可能是礼教行为,对他人和社会没有伤害,而现在你们在执政过程中,就有目的地,带着私心杂念来办事,如果按此一说,尔等每次给朕叩头都不听响声,两手都没有完全伏地,按照礼法,你们都是大不敬之罪,朕是否要治你们的罪呢?” 群臣一听此话,赶紧下跪叩头,头叩的咚咚响,大呼:“吾王万岁,万岁,万万岁。” 穆王说:“平身,朕只是打个比方,朕不想从你们身上捞什么好处,不会治罪于你们礼数不周。而尔等营私舞弊,阴奉阳为,公报私仇,借机报复,过度执法,乘机谋利,尔等认为法不则众,刑不上大夫(字面之意,非本意),这是对年轻太子执政表示藐视,藐视太子,就是藐视本王,藐视朕就是藐视朝廷。为戒警后人,朕令夏官铸《周官律》之鼎,将《周官律》之条例铭文铸于鼎上,置于庙堂之上,以此警示后世之人为官要以认真仔细,慎重从事的作风。” 祭公出列提出:“陛下,《周官律》之内容如此的多,如何能铸下此文,谁有此本事?” 穆王道:“朕要尔等将为官之道,工作作风,工作纪律,工作态度,严谨办事的部分,铭记于鼎,而不是将那些人人都知道的风俗和人人都遵循的礼节都铭于鼎上。” 穆王又说道:“另外,还要普及《周官律》,让老百姓也知道为官之道,便于监督,不要只有当官作老爷才知道《官律》,百姓也知道为官者那些可以为,那些不可以为,便于监督为官者滥用职权,滥用司法。” 少傅姜伯说:“陛下,天下百姓这么多,如何才能让他们都知道这些呢?” 穆王接道:“这不是简单,每年州长、党正、族师、榈胥,不都要为民读法吗?现在加上一条,让他们同时为民宣读《周官律》,天官、地官、夏官、秋官四大立法之人,和小宰、小司徒、小司寇,士师等,要图文并茂的宣传司法知识之职能,尔等也一道将《周官律》用图文形式发布出去,让天下人都知道,这当官的有哪些禁区,哪些是当官的禁忌,一旦触及朝廷的为官禁令,将会受到那些惩罚,属于哪个部门管事,向哪个部门投诉。六计监察审计司,尔等也不能闲着,朕赋予你们的职能,你们要负起责任起来,虽然面积大,范围广,但层层都要落实,不得有盲点,灯下黑,官官相护,刑不上大夫,这个例要破。” 穆王又说道:“朕看,这《刑法》和《周官律》也要考虑在适当的时候进行修订,以便适应时代的需要。最起码,民俗、礼者入法这一套要修改。周王朝马快就要到一百年了,这些条令还能适应于新环境下的新需要吗?还要一成不变的用下去吗?古代三贤是在氏族中产生的,没有形成国家,夏后启开创国家先河,国家就是统治和被统治,统治人们什么呢?就是统治这个国家的人们在行为上,思想上,利益上受到保护,不受外界的侵略,同时,这个国家的人民的行为,思想,利益也受到约束,不得乱来,不得损害国家集体个人利益,其中包括执政者和士大夫。所以,要适应新形势下社会发展需要,这些条例要适当的修改和调整,有人站出来修改这些传统条例吗?” 下面大臣无人敢附议,因为有一条,修改先祖制定的条例,这可要扣上违背祖制的帽子,谁也不敢接这个活。 修改立法之事,穆王见无人敢接话,也就不说了,待日后再说。 穆王又开口道:“祭公,西部几个国家,现在如何?你在西部三年,回来两回,龟兹国,楼兰国,大月国,西膜国的情况如何?你跟众爱卿说说。” “是陛下,楼兰的孔雀河已经引水到城池边,乘下的事,有楼兰君自己去解决,楼兰君于两年前开始朝贡。而与龟兹国的合作已经两年,青萍侯从龟兹进口大量的钢矿石,回去冶炼,据说青萍侯为三军打造了很多钢剑,锋利无比,待陛下赐名。大月国,因臣等住扎于韩家台子,大月侯每年都为韩家台子提供大量生活物资,算是朝贡,没有再进贡品,至于天山东麓的西膜国,伊吾国君说,当年穆王没有西征到他那里,他占时不贡,待穆王到时再贡。” “好啊,西膜国君还真有一套说词,当年朕西征,朕要上天山之北的天山天池去,是他怂恿朕沿塔里木河而下,楼兰君也是想朕到他那里去治理沙土之事,没想到,西膜国君埋了个伏笔,因此而不贡,看来朕得再安排一趟西北之行了。那个青萍侯的宝剑之名吗,朕想,那里是当年应监侯之地,应侯是先祖武王之子,成王之弟,那里的人们到现在还与应国图腾保持一致,是只雄鹰,朕就赐此剑为‘武子剑’吧,表明是先祖武王之子的封地,也以此来祭祀开朝先祖武王的英明和产于武王之子的最初封地采邑。赐名武子剑,武子剑为诸侯和大臣佩剑,那里有龙虎山,也叫‘龙虎剑’,龙代表先祖武王,虎,代表武王之子鹰(应)侯。龙虎剑作为大将军佩剑,别名鹰钢剑,为小臣小将佩剑。以剑的长短和材质而异。” 穆王又说道:“谈到铸鼎铭文,朕想起来,东北肃慎至今无文字,朕令其贵族随将士大臣学习文字和其他知识,然三年而没有所成,这也是悲哀之事,可就本王朝而言,文字也不过那么一点点,千字不到而已,单音节字,双音词,自辟雍大臣庸毝发明竹简刻辞以来,几十年间,已经盛行,可现在太史部门又再搞双音节的字,朕看不可取,太繁琐,如果你们认为只有繁琐才能代表有学识的话,这种繁琐哲学,朕不赞同,庸毝发明竹简刻辞为的是简便,而你们却要将文字搞的更加复杂,就像这几千条法律,要百姓如何记得住。但你们的创新动机,朕是支持的,目的为了多一些文字来表达意思,更准确的用文字表明和说清事物,这是好事。就像二进制,八进制,十六进制,和十进制,到底那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