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周王朝_第二百八十九回 湦王战死携王登基 首页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

   第二百八十九回 湦王战死携王登基 (第2/2页)

要麻烦的多,犬戎义渠,是个大的邦国,是有头脑的家伙,和有头脑的人交锋,就是麻烦。犬戎和西夷不一样,犬戎热爱城池,将镐京城清扫干净。意思很明白,犬戎准备永久占据京城。

    西虢公姬翰寻找湦王,护卫已经从华山丛林中将湦王的遗体送到太子姬余的故邑城。

    太子姬余哭丧,韩侯此时已经回师,痛哭不已,并亲自设立王灵大堂,同时向天下发布湦王驾崩,谥号幽王。

    公元前771年,西虢公姬翰联合韩侯以及北部诸侯,奉幽王遗命,立太子姬余继位,王号携王。第二年改元启用携王年号。

    此时此刻,郑桓公还在血战之中,周军已近和严狁血拼所乘无几,双方兵力所乘都不到一万人马。

    郑桓公真是厉王之子,宣王之弟的硬汉,大英雄的光辉形象化的代表,前方战士在前拼杀,他在帅车上也不闲着,弯弓射箭,射死几百个敌人,自己累得大气喘不过来,心血管堵死,一口气上不来,心衰而死。

    主帅阵亡,双方休战,各回阵营。

    第二天早晨,郑桓公之子掘突率军赶到,围堵杀尽严狁大军,然后将父亲郑桓公的尸体运回郑国礼葬。

    郑公子掘突继位登基,号称郑武公。郑武公将这笔杀父之仇的账记在引起这场战争的根源之人宜臼和南申侯的头上,他要为父报仇,他要称霸天下。霸与王并立时代,从郑武公拉开序幕。

    幽王的丧礼在混乱中举行,按照规矩,王崩七日入殡,七月而葬,可是战乱的时代,如何能够等到七月而葬呢?韩侯建议说,七日而葬,王战死的地方,设立一个城邑,以示祭祀,永久的哀悼。

    携王同意,于是将幽王的王陵设在临潼,取名代王城。意思是幽王战死此地,此地也是他代太子姬服继承王位的地方。

    周王朝第十二代王,就此安息。世人对他的评价褒贬不一,多数人将其划入恶王的行列,其实,大家对当时的自然环境不够充分了解,幽王执政十一年间,连续发生灭绝人寰的超级地震,就连岐山双峰都震倒了,这是何等的灭顶之灾,这和幽王的执政无关,历史学家不能成迷于古人宗教迷信的言论中来看待评价幽王的好坏,那个史学家眼中的伯阳甫,其实是个朝廷中的反面人物,他的鬼话,就连鬼都不信,理智的你,会信吗?

    接着,地震带来的自燃灾害继续发生,连续干旱,造成饥荒,如《诗》中所言,再这样的灾荒年头,人民对朝政王者没有好言,这是正常的,这个时期的留下来得诗歌,都为描写对朝廷的执政问题,当然幽王对当时的政治局面,没有完全认清形势,形势逼人的情况下,还要继续沿着宣王的改革梦想继续走下去,在天荒地灾的年头,诸侯乘机反对幽王的改革,这是造成幽王执政的第二大弊端。所以后世郑国的世子说过这样的话,“先王厉、宣、幽而贪天祸,至于今未弭。”这里所说“贪”,就是指几代先王的政治体制改革,这种政治体制改革,就是要推行中央集权的政治体制,实行去兵,根除诸侯拥兵割据让天下混乱的病根,推行中央集权,土地私有化确权,废除井田制度,推行井牧制,让耕者有其田的天下统一实行一个彻税体制的公平公正的税法,这也是周王朝自穆王开启,经共王,厉王,宣王,幽王等八代周王一直努力王者自己革命,推行去兵革典而失败的最终没有实现的夙愿。

    这种当时的新型体制,绝不是后世秦始皇的专利发明,而是周王朝多代王者的政治梦想,隔断诸侯拥军,让天下太平唯一途径就是去兵革典社会体制,这也是周王朝七位王者大无畏的自行革王朝弊病和王者博大胸襟以及不懈努力的伟大精神。包括继承下一代周王朝的第十三王者,一样如此的沿着这个“体制革典”的梦想追求下去。这也就几代王在一个政策上的连续性,这也说明这个社会体制革典的真理性,也是充分反映当时诸侯拥军割据的社会极大弊端。绝不是历史文人笔下的几代王者的逆行盗世的“恋贪”乱为。

    还有第三,幽王与傲慢的南申伯之间的尖锐矛盾,就是这个革典的集中矛盾,南申伯作为南方诸侯的革典典范,“彻我田地”,才是南申伯极力反对朝政的利益根源,政治矛盾的急剧上升,也才是导至幽王废掉王后申的根源,绝不是褒姒的美貌引发废后的根源,否则,朝廷重臣中,太师尹,太宰虢石父,包括后来的郑桓公等大臣为何不反对废后事宜呢?反对的声音都来自小臣的诗歌中,这帮下臣最终把罪责加在二王后褒姒身上,认为褒姒代替了王后申的地位,是导至后宫锋争,太子王权争端的祸因,才是引发南申伯联合诸侯叛乱的根源所在,导至幽王战死的直接原因。也可以大胆的猜测,这些小臣之作,多为平王执政之后为胜利者鼓吹的鼓吹手之作。平王也绝不会让不和谐的诗歌留在世上。

    幽王战败的原因,其实不是幽王无能,而是再次发生灾荒所致,饥荒让将士吃不饱饭,无心抗战拼杀,如《诗》中所说:“戎成不退,饥成不随。”意思说敌人犬戎至今还没打退,饥荒重用兵,兵不相随之意,这也充分说明当时的自然灾害给幽王的失败带来的直接后果就是战败身亡。

    当然,两千多年后的后人,已经发现旧时代的史学家的观点是误判,更不相信褒姒这个人物的“褒姒灭周”的说法,以及褒姒的“烽火戏诸侯”的小说家所讲的“狼来了”的故事。史公笔下,继喜妹乱夏,妲己灭商之后,第三次上演女人都是祸水的同样故事,这和狼来了故事一样,也就没人相信了,怀疑的也就多了,寻找真相的人也就多了。

    一个时代的灭亡,怎可让一个女人来承担责任。这是发自几千年后的后人的声音。所以这是一个神话故事,也所以,褒姒的出生故事也成了神话。如果纯粹就是个神话故事,也就无所谓真实背景。

    难道周王朝真的如史学家所说灭亡了吗?难道真如《诗经*小雅》《正月》中所说“赫赫宗周,褒姒灭之”吗?

    我们再看后面的事态发展。

    幽王战死沙场,按照幽王遗命,虢公翰,韩伯等北方诸侯拥立姬余登基称王,称为携王,意思是携带幽王遗命而立。都城改为携城,西周王朝携王纪年开启。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