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
第五十一章 山寨与创新 (第1/2页)
进入民国之后,广西陆军的火炮装备速度开始提升,主要是因为自身材料和加工技术得到了提升。不过军队使用一段时间之后还是发觉重火力有些使用不便,虽然广西仿制的60山炮只有八百多公斤,但是在西南山区的情况下还是非常不便,毕竟原型产品是针对欧洲大平原战斗所开发的。 在这种情况下,广西军工面临两条道路,一条就是不断改进眼前这种火炮,降低其重量以便能够跟上部队在山地当中的新军,另外一条道路就是开发出一种更为轻便的火炮。想到更为轻便的火炮,周泽端脑海里不由就想起了在后世很多战争片当中出了不少风头的迫击炮来。 询问过相关人员之后,周泽端才发现这个年代居然还没有什么正式的迫击炮,只是在几年前的日俄战争当中,听说俄国人在旅顺搞了个类似的东西,不过他们叫雷击炮。没有现成的实物,这下子就让一直都在从事仿制工作的军工厂有些为难了。不过周泽端考虑到这种火炮却是很适合在西南山区作战使用,重量小,便于携带,虽然威力和射程小了一点,但是用来对付附近这些敌人还是没有任何问题的。 既然没有实物,那就自己开始设计。说是自己设计,周泽端第一反映还是看一下系统里有没有相关的知识。不巧的是此时正式系统即将结算的时候,他的贡献值已经使用的差不多了,下一批贡献值要等一个来月才能到。虽然一个月以后就能在系统当中兑换较为成熟的资料,但是周泽端觉得自己已经兑换过这么多资料,就自己现在的知识水平来说怎么也算一个工业领域的大师了,应该不需要系统的帮助也能带领兵工厂的师傅们搞出迫击炮来。 说干就干,反正现在整个广西政事军事都不用他亲自过问,周泽端就这样在兵工厂当中常驻了下来。 不过火炮这东西的开发不像一般的工业产品,有着一定的危险性。就拿火炮口径和炮管厚度来说吧,炮管薄了的话,容易炸裂,炮管厚的了话,又会大大加重炮身重量,限制火炮威力,而为了得出一个合适的炮管厚度和口径,往往需要经历很多次的实验,才能够得到想要的结果。 幸好现在钦州钢铁厂的特种钢材已经不错了,不说比得上德国的钢材,至少比美国的那是没有任何问题,所以周泽端这段时间在兵工厂拥有者足够的材料可供糟蹋。就这样,根据自己后世的见识和从系统当中兑换过的一些军工知识,周泽端带领研发小组没用多场时间就把炮身给做了出来。 不过迫击炮这种火炮跟普通的火炮不同,其炮弹跟一般的炮弹大不相同。迫击炮一般采取从炮口前装炮弹,使炮弹滑向地步撞击顶针来发射,所以炮弹与炮管之间必须有一定的空隙,无法通过在炮管上刻制膛线来增加炮弹飞行的稳定性,所以周泽端在仔细回想了之后选择跟后世的迫击炮弹一样采取尾翼来稳定炮弹轨道。 除此之外,迫击炮因为发射方式的不同,炮弹是无法使用弹壳的,这就要求炮弹在设计上对底火部分做出一定的修改。不过这也难不倒周泽端,他直接把炸药厂的技术人员找了过来,会同原有研发人员一起,针对性的设计出了迫击炮弹的底部构造。 火炮射击完成之后,周泽端还是没敢使用实弹试炮。在南宁城外的靶场当中,周泽端带领兵工厂研发人员们历经一个来月研制的第一门60毫米的迫击炮正式开始试炮。试炮的炮兵虽然对这种发射方式奇怪的火炮有些不解,但是还是按照技术人员的指导,拿起炮弹从炮口放入炮膛当中。 “砰”的一声,大家还没反映过来的时候就看到远处的目标区域砸下来一枚迫击炮弹,虽然没有正中靶心,但是还是砸到了预定区域里面,没有多少偏差。空包弹射击成功之后,试射炮兵又换了枚实弹开始进行试射,实弹射击虽然也成功爆炸,不过还是发现一个问题,那就是延时引信的时间有点误差,不过这些都是小问题,让兵工厂的工程师们自己改进就好了。 而就在广西的迫击炮研制成功,定型为1912式60mm迫击炮开始小规模生产装备部队的时候,隔壁广东传来一个噩耗。中国飞行界的先驱,国内第一个飞机设计师飞行家冯如在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