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
第三百六十九章也门的大明骑兵 (第1/2页)
明军海军完全控制了也门沿海,他们找到了对付也门人的办法,就是以阿制阿,用阿拉伯人来对付阿拉伯人。 大量服务大明阿拉伯间谍将也门各地的情报通报给大明锦衣卫,然后军事部门靠着准确的情报将在也门各地流窜的沙漠牧民和阿拉伯部落一网打尽。 亚丁港位于也门西南沿海亚丁湾的西北岸,扼红海与印度洋的出入口,是欧洲、红海至亚洲、太平洋之间的交通要冲,地理位置非常重要。 明军的海军将这里的也门部落困在海港里已经一个月了,亚丁港的阿拉伯部落酋长查恩科急得直跳脚,他知道大名如果再围困下去,他们就只有全体饿死了。 所以,当大明军队开炮之后,他们欢天喜地的扯起了白旗,一群也门人载歌载舞的欢迎大明军队。 领头的何宁远觉得画风不对,怎么还有被盼着敌军进城的。何宁远统治了亚丁港一段时间之后,才明白这也门人和阿拉伯部落智商确实是低。他们的文明程度大致相当于二千多年前的商朝,敬重鬼神,而疏于人事。 何宁远的大明没有遭到人的抵抗,那跳蚤却四号不给大名军队的面子。 也门的沙漠,也门的山地里有不少蚊虫和跳蚤,咬得大明战士难以忍受。在沙漠里行军,必须用上战马和骆驼,这些动物身上的跳蚤非常之多。 何宁远的军队身上被这些玩意儿咬得浑身都是疙瘩,甚至何宁远的臀部和大腿也被咬了许多个小包。 何宁远带领两万明军与何无敌的大军会师,对了萨那发起了进攻。 萨那为也门首都,第一大城市,萨那省省会。人口约三十万。位于也门国土中部广阔肥沃的高原盆地上。萨那周围出产水果、蔬菜、鲜花。城东为行政、商业区,西为住宅花园区。手工业有鼻烟场与织布作坊。 萨那处于努古姆山西麓,海拔约2350米。此地气候温和,年平均气温17.5℃。年降水量300毫米。 萨那富含地下水,地处交通要道,是阿拉伯古老的城市之一,公元4世纪即为也门政治、经济和宗教中心。萨那有许多古老的绿教寺庙和宣礼塔。 萨那是绿教的历史名城,有2500年的历史,是人类最早定居地之一,传说诺亚的长子闪就曾在此地定居关于萨那最早的历史记载可追溯到公元一世纪。萨那城堡建于古代萨巴王国之地。公元3世纪,在城堡外西南面修建了新王宫,即著名的古丹宫。萨那城则是围绕着这些建筑发展而来,先是在东面,之后向西扩展。公元525至527年,埃塞俄比亚人为防范罗马大军入侵,占领了萨那和也门高地,但不久即被波斯人逐走。 公元628年起,绿教势力逐渐渗透到阿拉伯半岛南部。萨那成为绿教教义在利比亚到伊拉克之间广大地区的主要传播中心。公元630年在古丹宫西侧盖建了大绿教寺庙。 公元8到9世纪,巴格达的阿巴斯王朝统治期间,萨那北部建立了一座王宫。 公元898年,也门历史上最主要的绿教教派成立。至今保存的106座绿教寺庙,12座哈玛姆浴室和6500间会所,全部建于11世纪前。公元12和13世纪,阿尤布王朝时期,在大清真寺西又盖了一座王宫。 历史上,萨那曾先后受阿拉伯波斯的统治,由于人文和自然灾难,萨那城多次遭到毁坏,也曾多次重建。古代诗人曾把萨那比喻为“阿拉伯的明珠”,由于这里气候宜人,终年鲜花怒放,绿草如茵,又被人们称为“春城”,每年来自各地的观光游客不计其数。在阿拉伯人中素有“途程虽远,必到萨那”之说,现在许多人称萨那为“也门之门”。 关于“萨那”一词,有着多种解释。一说“萨那”是埃塞俄比亚语,意为“要塞”,据说是因为萨那正好处在从印度洋与地中海的咽喉地带,隔着红海和曼德海峡与非洲相望,地理位置十分重要;另说,“萨那”一词在阿拉伯文中与“工艺”是一个词根,有“工艺品”之意,因为这里是古代文化中心,有发达的手工业,这里的居民以擅长制作精美的手工艺品而著称。 萨那有许多花园与城市融为一体,城墙环绕着一块神圣不可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