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
第四十一章 (第2/2页)
了就说:“你和恁收闹嘛玩儿咹?” 一行人翻过了大埝又走桥过了滏阳新河,沿着一条窄小的土路一直来到了祖坟上。 说到祖坟,咱就说说小牛辛庄的历史吧。山西洪洞县大槐树的牛、辛二姓于永乐二年(一四零四年。关于这年,你不要惊奇,你翻翻史书,差不多整个河北包含京津都说是这年从山西大槐树移民来的。这样就带出了两个问题:一,大槐树当时为什么会有这么多人,能成为差不多半数中国人心里认可的祖籍地,这里我怀疑当时一些写族谱的人不知道具体历史变迁,看到别人都写大槐树也就跟着写了;二,河北当地人为什么这么少,这个相对好理解一些,连年打仗兵荒马乱的,华北大平原是不适合百姓居住的,因为藏无可藏之地。那么河北土著有多少,都是些什么样的人呢?相信一次次改朝换代,早已没有什么人可以说的上是真正的土著了)来到某个地方安家落了户,于是给此地取名牛辛庄。慢慢地辛姓人就不见了(不知道去哪里了),都成了姓牛的了。后来又不知何故,一少部分人于乾隆十五年迁到村西北一里地处居住,自称小牛辛庄。 虽然无法亲见,但是我估计当时的华北大平原远不是今天这样缺水,那个时候应该是大小湖泊星罗棋布的,甚至人们想找个大片没有水的地方建村子都比较难。这些水可能会有咸水也有淡水,跟西藏、青海的湖类似,之前说到的小牛辛庄的老村旧址有大量的蛤蜊和牡蛎的壳就是其中一个证据,另一个证据是当地流传久远的一句话“金南宫,银枣强,武邑一片大碱场。”没有咸水,就不会有所谓的盐碱地了。 随着历史的发展,人来活动能力越来越强,洪水猛兽都被打败了,进而消失了,水要买着喝、兽要买门票看了。但是直到上个世纪八十年代的时候,在野地里挖个笨井,水还是可以俯首喝到的。后来人们大量抽取地下水灌溉,终于把盐碱地改造成了良田,一个后果是地下水将近枯竭了。 话说小牛辛庄建立后与原来的牛辛庄隔着大清相望,基本相安无事。此后直到所讲的六三年大水后,主席批示“一定要根治海河!”于是民工用肩挑背抗和推车子开凿了滏阳新河,所挖之土堆于一百五十米外北岸,成为北大埝;南边三公里外又开挖滏东排河,所挖之土堆于排河北岸五十米、滏阳新河南岸三公里处,成为南大埝。两条人工河自邢台新河县开始平行前进,经冀州、桃城、武邑、泊头、武强、献县、河间、青县、黄骅一直到滨海新区入海,绵延几百公里长,同理两条大埝也一直平行延伸同样的长度。这样两个大埝之间就形成了三公里宽的泄洪区,泄洪区内再不能住人了,于是小牛辛庄继续向西北方向后退至北大埝之后。小牛辛庄和牛辛庄的距离变成了七里地,隔着两条河、两个大埝。 小牛辛庄村子动了,但是祖坟未动,所以这片祖坟里辈分最高的老祖宗应该就是从大槐树过来的第一批人。这只是推理,因为没有墓碑铭文作证。从没有墓碑可以推断,当时人过的日子应该还是很苦的,都没有钱造墓碑。 尚祯在最北头最小的老祖宗坟头上划洋火点着一张烧纸,丁卯、丁申、戊酉、戊戌、丁彩、丁顺、邵嘉都拿着自己的一张烧纸引着了火,放在坟头前看着烧纸燃烧说:“老祖宗,花钱吧,给你捎哩钱来嗹。”随后次第引着烧纸往南一个坟头挨着一个坟头的烧,中间这些坟里是谁都分不清了,因为没有墓碑,人们就只说:“花钱吧。”把火引到了最南头,每个人都印象深刻多了,因为最南头的坟里都是每个人的祖父辈和父母辈的。尚祯给他爹娘烧纸的时候,丁卯和丁彩、丁顺是给他们共同的爷爷奶奶烧的。丁卯给他爹娘烧纸的时候,丁彩和丁顺是在给他们的大爷、大娘烧纸。丁彩和丁顺给自己的娘烧纸的时候,丁卯是给自己的婶子烧纸。每个人在给别的长辈烧了一张纸后,都会把剩下的全部纸钱在自己父母的坟前烧完,也会把带来的供香头放在父母坟前摆上。丁彩冲着自己娘的坟头跪下说:“娘,你花钱咹,我给你捎唠钱来嗹。”说着眼泪就下来了。丁顺也把纸钱点着了,用棍子挑着没烧着的纸钱说:“娘,花钱吧。”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