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斗总结(下) (第2/2页)
续请朋友吃了两顿饭才算了事。至于请我帮忙的朋友,我是不敢再把他当朋友了。 到得太早也不好。约定的时间,到的早,告诉了别人,有催的意思。自己的时间多,不等于别人也如此。可以先到等待,但不用告诉对方,避免对方有压力。仍在约定的时间内开始。 另一种时间管理的误区是:把自己的事情放到第一位,不管别人在忙什么,一味提要求、时间还不到就催促。如果别人有异议,就说是对方想多了。 4、功利 用到人的时候,热情。用不到人的时候,冷淡。这样的人,能帮一次,不敢帮第二次。 曾经有人粉我,问我问题,我回答了,对方没有回音。过了一段时间,看到有人转他的微博,我当时直觉是,这个人已经取消对我的关注了,看了一下,果然。也许我的回答不能让他满意,但我也是认真负责地回答了的——我在线下认人不行,但对于数字ID的记忆会比较深刻,不过现在我真忘了这个人是谁,只记得这个事,事可做案例,因为有启迪,人可以忘记,因为不重要。 有时候,长久没联系的人,会提前几天先和我寒喧,当时看上去并没什么事,就是打打招呼,过上两天,事就来了。这是高级的功利手法,不过,也还是会让人不舒服。 5、带给别人麻烦 提出要求的人往往简单,开口就行了,帮忙的人却往往需要付诸行动。比如从A地到B地,怎么去?可能要花多长时间?人都会衡量投入产出比,如果让我为了帮个忙,需要花四五小时往返两城,这我真不见得做得了,路费是小事,我要衡量这几小时用在其他地方的效果。也有人希望我能够公益地做某件事,有些事是可以的,但肯定也不会长期如此,而对于商业上的行为,让别人公益支持,这个说不太通。 有时候是别人透过我想联络别的朋友,我会先询问别的朋友的意见,如果不愿意,我就代为挡驾,从来不做随便把别人名片和手机给人的事。 6、小利诱之 比如请吃饭小礼品什么的,可能是看多了《影响力》吧,所以会觉得这是技巧,但是忽略了:谁也不缺一顿饭吃,没有情感基础而怀有明确目的性的吃饭,会让人警惕,所谓吃人家的嘴软,如果根本不想帮忙,那不如直接拒绝,何况吃饭还需要花时间。对很多人来说,时间真是比饭值钱多了——这样说显得势利,但时间和金钱的确也是可以类比的。
反过来的情景也有,就是吃饭从不懂得买单。曾经与一位小朋友吃过数次饭,每次都是我买单,唯一一次说要请我客,我点了菜又被对方一直抱怨这个不好吃那个不好吃,为了避免以后再有机会一起吃饭,我赶紧抢着买单。我年长、收入比小朋友高,买单是正常的,但我也要避免别人对我的依赖。 微信群里流行先发红包再请人转发,如果不想参与,就别拿红包。 如果自己想让别人帮忙转发,先发红包。 7、挑剔和威胁。 有些人是完美主义者或强迫症患者,别人帮了,嫌不好,指出这个指出那个,但也不见得指出到点子上,这是招人嫌的行为。很多时候,让别人帮忙,并不会涉及到付费等,别人愿意帮,是个人情,不愿意帮,也没什么。但是挑来挑去、嫌来嫌去,让人心里不舒服,如果能做,自己又为什么不做,非让别人帮忙呢? 有些人是丑话说在前头,半真半假的语气,“是兄弟就得帮个忙,不然的话……”这种威胁和绑架的语气,即使是关系好,也并不受人欢迎。 8、上进 我觉得这个因素非常关键,即:这个人到底值不值得帮。 一个上进的人,帮他的人并不是想要从他身上获得什么,帮,也可能出于对社会的回馈,谁都乐见上进的年轻人,这是世界的希望,这样的人,是让人愿意赔钱赔时间赔精力来帮忙的,就象《PayitForward》。 有些人看似谦虚,其实听不进别人的意见,说几句就恼火了,以谦虚的语气反驳,对于这样的人,要的是夸奖和鼓励,不能提意见,提了意见,好意都可能收获反感。 佛渡有缘人,就是这个道理。(摘自《你为什么不容易获得别人的帮助》作者萧秋水)” ”长官,是不是就是要获得别人的帮助,首先要真诚地帮助别人“老鲁也来凑热闹。 ”说的对!加十分。“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