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大明新帝国_第十四章 爵位 首页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

   第十四章 爵位 (第2/2页)

根本没有什么能让大明感兴趣的。

    他们的人如果不卖苦力,卖命才能换取一些酬劳,大部分普通百姓衣食都没有着落。

    所以他们不怕死,英勇善战,在有了火枪之后,成为了不少阴谋家手里的棋子。

    杨致和这些年一直在大力培养代理人,除了美第奇家族,他一直不遗余力地拉拢各国权贵。

    英,法,包括葡萄牙,教宗国这些国家里面,许多人都成为大明的暗探,但是在北方,由于距离太远,真正的贵族很难被拉拢,他们对大明人有一种天然的防备。

    即便有一些细作,他们的地位也很低,很难直接影响到各成员国的上层。

    如今蒙特愿意为大明效力,杨致和是很开心的,他发觉自己过去走进了一个误区。

    他一直想要通过当地人来当细作,但是这些人对大明朝并没有忠诚,所以成效不大。

    但是像蒙特这样已经归化大明的这些欧洲人,因为对大明的忠诚,他们能够发挥的作用更大。

    就像蒙特,他是著名的大商人,在欧洲社会地位并不低。甚至因为他手里的商品,更被欧洲的一些领主重视。

    让他出面,可以发挥的作用更大。

    蒙特拿出了大笔的“贿赂”,费尽心思,终于得到了他的许可,能够将商船直接开进欧洲大陆。

    这样的时候,他要在船上安排一批士兵保护商船,也是理所应当的。

    当然,这只是那些欧洲人的见闻,实际上,商船上的百分之八十的水手,现在都是海军士兵。

    若是有人想要通过夺取这艘商船,获取大明造船的秘密,驻扎在直布罗陀的军队,绝对不介意在欧洲掀起一片杀戮。

    当蒙特抵达科隆这个汉莎联盟中最繁华的城市,对大明士兵来说,这座欧洲最大的城市还不如一座普通的大明州府大小。

    不到五万人的城市,甚至比不上大明的一些县城大小。

    在大明已经逐渐工业化的时代,依旧依靠手工的欧洲城市更是无法跟大明相比。

    在大明,几乎大部分县城都已经有了水泥厂,马车厂,蒸汽机厂,各种农机厂。

    但是欧洲只有少部分城市,依托资源,建立起来不大的钢铁厂和蒸汽机场。

    科隆这个城市,唯一让人感觉到他的繁华的,就只有城外的那个贸易市场。

    十二世纪时,科隆内城的规模就已经奠定。半圆形的城垣总长六公里,开有十二座城门。

    科隆有居民四万五千人,是神圣罗马王国首屈一指的大城,人口已经超过当时的巴黎和伦敦。

    科隆的兴盛得益于优越的地理位置,它地处南北水路和东西大道的要冲,又是朝圣要道。

    舟楫车马都从这里经过,八方货物也在这里集散。

    因为汉萨同盟的兴起,科隆还有一个特权,即所有途经科隆的货物,都必须首先在该市展销三天,才能继续转运。

    这对于科隆的商业,无疑是一大促进。随着经济势力的增强,科隆的富商和手工业行会在十四世纪初夺回了城市管理权,大主教逃往波恩,不再是科隆的统治者。

    科隆成为自由市和汉萨同盟的重要城邦。

    不过,这些年来,因为欧洲的经济中心在南方,米兰和罗马的发展逐渐超过了科隆,就连热内亚的人口已经超过了科隆。

    但是,对占据了欧洲大部分国土的神圣罗马王国来说,科隆的重要性依旧不是其他城市能够相比的。

    蒙特父子乘坐着伯爵轿车,在接受了议会承徽的热情欢迎之后,来到了位于城东议会大楼。

    在这里,他们见到了科隆城的议员们,还有汉莎联盟的代表们。

    汉萨同盟是北欧沿海各商业城市和同业公会为维持自身贸易垄断而结成的经济同盟。

    十三世纪逐渐形成,十四世纪达到兴盛,加盟城市最多达到一百六十个。

    在十四世纪中后期,他们成立以吕贝克城为首的领导机构,有汉堡、科隆、不来梅等大城市的富商、贵族参加。

    他们拥有自己的武装和金库。九十年前年战胜丹麦后,订立《斯特拉尔松德条约》。

    同盟垄断波罗的海地区贸易,并在西起伦敦,东至诺夫哥罗德的沿海地区建立商站。

    近年以来,这个同盟已经发展成为了以德意志人为主体的商业联盟,他们虽然在经济上比不上南方,但是军事实力犹有过之。

    之所以形成这样的局面,不得不提的就是神圣罗马王国特殊架构。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