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第七百七十一章 归得京师福熙憾,重兵相迎传国玺(中) (第3/5页)
回去我就先揍你儿子! “陛下,小臣且问:传国玉玺来历如何?!” 张小公爷叹了口气,这传国玉玺说到底就是个物件儿。 有它是锦上添花,没它也照样君临天下。 “自然是从始皇帝祖龙传于后世……” 弘治皇帝有些莫名其妙,但说到这里突然停住了。 他明白了张小公爷要给他说什么,下面的李西涯等人亦是一下子冷汗“刷~”的就出来了。 说到底他们毕竟跟张小公爷相差的是整整数百年,算下来甚至是好几个时代。 “秦造此传国玉玺,然而秦传二世而亡。” 张小公爷望着弘治皇帝,轻声道:“汉得此玺,号‘汉传国玉玺’。然国柞四百余年而止。” “曹魏夺汉基业,亦不过得国柞四十有五……” 一遍遍的数下来,哪个王朝是靠着拥有了这枚传国玉玺而得享国柞长久的?! 根本就没有。 即便是将它定为“汉传国玉玺”的大汉,也仅是享国柞四百余年而已。 “传国玉玺,得之臣自然是为陛下高兴、为帝国高兴的!” 张小公爷呼出一口气,微微躬身作揖。 “但臣不以为此传国玉玺,便有甚正统、非正统之用而已。” 时代的差距,就是让他们看待事物的眼光都完全不同了。 这个时代里正统正朔,到底是有着极强的号召力的。 尤其是他们这些理学出身的儒家子弟,不可避免会在脑海里被塞入这个观念。 然而跟他们所不同的是,张小公爷出身的那个时代就不讲什么传国玉玺之类的。 那玩意儿早特么丢了好多年了,鬼知道它到底在哪儿。 也许某一天它会突然蹦达出来,跟很多古玩一样的被人突然发现重见天日。 但至少在张小公爷嗝屁着凉那会儿,它还不知影踪。 “正统者,乃天下之民心所向!百姓安乐,达《礼记·礼运》之盛景下……” 眼见张小公爷顿了顿,道:“陛下就是用烂泥做章,何人又敢违逆耶?!” 玉螭虎说着向后缓缓退出两步,正冠掸衫大礼对着弘治皇帝轰然拜下。 “陛下!且看此罗伞!!” 弘治皇帝回首望去,眼见那顶被细细保养着的罗伞在御书房中被打开迎风微微而动。 上面那些细碎的小布,似乎都在无声的为他祝福。 一时间弘治皇帝整张脸顿时涨红! 朕是谁?!朕乃是真龙天子,这天下万民之父母! 朕统御万民,为他们遮风挡雨、为他们排忧解难、为他们抵御外敌! 只要是朕与朕的子孙,都能如今日一般让万民心甘情愿的祝于万福…… 这天下有所谓正朔,和无所谓正朔又有甚区别?! “夫子曾言‘君者,舟也;庶人者,水也;水则载舟,水则覆舟’!” “亚圣亦言‘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 “如此煌煌大言,千古之下多有明证!区区一方玉玺,能统帅天下否?!臣以为,不可!” “治民,急民之所急、想民之所想、利民之所利!” “如此天下岂能不定?!如此天下,何人能反?!如此天下,陛下金口玉言又何须玉玺为之背证?!” 眼见张小公爷轰然拜下,推山倒柱以头触地! “是以,臣斗胆请陛下郑重此玺!但……勿用此玺!!” 这话说的李西涯等人顿时心下一惊,但很快的反应过来张小公爷这是什么意思。 他的意思很简单了,这枚玉玺拿回来可以公告天下。 但不用这枚玉玺则是一种自信! 我大明有它亦不重于它,我大明正朔乃天下黎民福祉! 只要我大明有民心所向,这玉玺不过是一方物件而已。 摆在那里赏玩就是了,何须它为了背书证明?! “哈哈哈……好!痴虎儿!好的很啊!!” 弘治皇帝愣愣的站了一会儿,猛然间爆发出爆竹一般的笑声。 却见他走下御阶将张小公爷搀扶起来,拍了拍他的肩头。 “不愧是朕所所倚重的玉螭虎!朕不让你藏那爪牙,是对的!” 眼见弘治皇帝望着玉螭虎,心下感慨时间过的真快。 这才几年啊,痴虎儿却都已经长的这么大了。 甚至个子都比自己还高了,还知道帮朕去鏖战边疆了。 再想到这些年痴虎儿真的没有在京师里呆着多久,为了国朝总是跑来跑去。 去完了草原,又到西南。 西南平定了,回来经筵又经筵辩讲。 好容易经筵辩讲结束,他又到山海关外收服朵颜三卫。 “痴虎儿啊!朕知道,这些年你颇为辛苦!朕也知道,你之功绩怕是难酬了……” 卧槽!咋地?!狗皇帝你这是要卸磨杀驴啊! 玉螭虎一个哆嗦,这特么没事儿你说这话……我害怕啊! 弘治皇帝似乎猜到了张小公爷在想什么,一个瞪眼气呼呼的道。 “朕在你眼中便是那擅杀功臣之人么?!” 张小公爷赶紧道不敢,低眉顺眼的不敢吱声。 这倒不是说您是这形象,主要是电视剧里都特么这么演的啊! 给咱印象太深了,动不动功高震主然后被洒掉洒掉啊! “朕思来想去,懋公年纪亦大了!回头元老院成立,他便晋为‘定兴王’罢!” 本来在边上一直蹲坑看戏的虎头老国公,闻言顿时傻眼了! 啊?!啥?!老夫这就……呃……升王爵了?! 但一想不对啊!老家伙赶紧给弘治皇帝要拜下请辞。 然而弘治皇帝似乎早料到他这么一朝了,快步走来哈哈一笑将他搀扶住。 “懋公!正统年你为国朝多有厮杀,只是先帝当时不好多言……” “先帝时数次征伐,懋公多有谋划!朕亦是知晓的……” 弘治皇帝其实这会儿也很感慨,这虎头老国公没有放出去之前自己根本就不知道他居然如此厉害。 纸上得来终觉浅,真正的看到虎头老国公一路斩杀回来的人头他才知晓。 自己的父皇曾经在遗旨中吩咐他,要多依仗这位虎头老国公的渊源。 这虎头老国公,那就是国朝的定海神针啊! “痴虎儿为国朝、为大明,为朕和太子做了这么许多……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