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第七百二十七章 这磨玉山上,真有神仙吗?(大结局) (第2/4页)
下山,一下山以迅雷之势集结军民,天下景从!轻松入长安、踏两仪,诛杀王太后。” “徐风雷只比太宗皇帝小两岁,所以那一年,他已然是99岁之高龄,然而根据史料记载,说徐公鹤发童颜,步履轻盈,望之如壮年。” “也就是说,一个已有百岁的老人,在当时的世人眼里,连60岁都看不到!集结军队、星夜兼程杀入长安诛杀王太后更是毫不费力,宛若喝水一般,轻松护国!” “若非真正长生有方的得道高人,哪里办得到?” “这,是其一。” 众人听得专注,就连大殿内的道长也倚靠在门柱上,侧身倾听着。 他的脸上,总是挂着几分淡淡的笑意。 “第二件神迹,乃是公元818年,大唐建国整整两百年之时。” 女导游又道, “那时的大唐,已享两百年国祚!历经王太后一乱后,众臣扶保贤君上位,有徐风雷坐镇,四海升平,贤君奋发,大唐国力再度上升!此后更是连出了四代明君!” “两百年间,大唐陆路上一路推进,灭亡当时的大秦,也就是罗马帝国,之后更是节节胜利,一度占领整个欧亚大陆!” “海陆上,南亚、东南亚乃至于澳洲,都为唐人所登陆、征服。可以说,当时七大洲只有非洲和美洲还有南极洲不是唐人的领土,而即便是非洲和美洲,都有唐人航海家和大唐商队的活动,无数部落、小国称臣纳贡,南极洲都有唐人探险家前往探险!” “那时节,唐人的足迹,真是遍布世界上的每一个角落!而大唐,也成了名副其实的第一代日不落帝国!” 一番话语,女导游说得情绪激动,在场的游客也是心潮澎湃! 那,是华夏历史上最辉煌的年代啊! 普天之下,莫非王土! 率土之滨,莫非王臣! 历史上任何一个朝代都想做到,而真正做到的,唯有建国两百年时的大唐!…。。 当然,盛极而衰,是必然规律。 任何事物到达顶峰之时,必然是要走下坡路的。 “公元818年,也就是大唐天佑年间,唐英宗穷奢极欲,痴迷后妃,宠信jianian相,大唐内外尽皆不满,民怨沸腾,而最致命的一点是他将大将军之职,赐给了心怀鬼胎的番将安布、史山明。” 女导游轻叹一声,道, “后面的事,大家也都知道了,著名的安史之乱爆发,两位番将突然起兵七十万,欲覆李唐江山!英宗惊慌失措,连吃败仗,最终仓皇逃窜出长安,国都沦陷。” “国都沦陷之后,不光是内部陷入了混乱,分封于外的诸王也都蠢蠢欲动,意欲趁此机会脱离大唐管控,英宗派使者求援,竟无一国肯派遣援兵平叛,就连唐魏、唐吴、唐秦三国的国主,也都是一副坐山观虎斗的模样,对英宗的求援置之不理,甚至还出言羞辱。” “昔日的血浓于水,到此刻,早已不剩下什么了,英宗绝望之下,在逃亡途中忧惧而死,皇太子继位,是为唐代宗。” “代宗于乱中继位,绝望茫然,幸逢高人指点,乔装打扮,化作普通流民,前往磨玉山跪请老祖宗徐风雷拯救李唐社稷,这一跪就是三天。” “这中间究竟发生了什么我不得而知,但史料记载,三天之后,代宗手捧太宗圣旨和三道令牌,派遣使者前往唐魏、唐吴、唐秦三国求援,这一回三国态度大改!皆出大兵二十万,合计六十万大军,驰援中土!” “第二道太宗圣旨出世,天下震动,世人皆言徐风雷得道长生而未死,再加上代宗作风优良,不似英宗穷奢,民心复向大唐!全唐各地军队集结,与援军一道,合计百万大军,于香积寺与叛军对垒!” “此战,磨玉山使者徐一言出,招降叛军,徐一言乃徐风雷五世孙,晓之以情动之以理,言谈太宗、高宗以及先祖,指点正宗,正本清源。叛军由此军心大乱,内部分裂,唐军发动攻势,一举击溃叛军,招降无数!” “席卷大唐,惹得生灵涂炭的安史之乱终于结束,而民间对徐风雷的供奉祈禳也是从这时候开始,逐渐兴盛。” “世人由衷的相信,徐风雷已然得道长生,他遵守着与太宗皇帝的约定,守护着大唐的江山社稷……” 这番话说完,她已然是口干舌燥,咕咚咕咚的灌了好几口茶,才舒缓了过来。 “如果是我,我也愿意相信。” 黑框眼镜女生喃喃道, “毕竟事实证明,大唐的两次重大危机,都被他所化解,护住了李唐的国祚。” “特别是第二次,的确称得上是神迹了,即便他并没有露面,世人也不知道他到底是得道长生还是早就已经化为了一黄土。” “可换个角度想,他如果真的已经作古,反而更让人震撼……”…。。 在场众人皆是点头。 是啊。 活着,不可思议。 可如果说他已经死了,还能在百年以后有如此的能耐,化解大唐的巨大危机……那岂不是更强悍?! 无论是死是活,徐风雷的神化,都是必然且合理的啊! “可惜,安史之乱虽然平定,但大唐却也回不到往昔的繁荣了。” 黑框眼镜女生道, “此战之后,功臣无数,内部隐患和矛盾也还有很多,代宗只能破例,分封异姓诸王,于境外唐土建国。” “非李不封王的传统,也就此打破,大唐除了国内十道还实行郡县制之外,国外已然是和周朝没什么两样,各路功臣、军阀、宗室占据境外所有唐土,独立为王,整个欧亚大陆以及东南亚、澳洲各地,都被瓜分成了一个个封国。” “当然,他们还是共尊大唐天子为皇帝,积极开拓经营的同时,还缴纳赋税。” “在这个时期,从地图上来看,大唐的疆域扩张到了无以复加的地步!但不得不说的是……这也只是名义上的大唐了。” “此后不到一百年时间,远离大唐本土的北欧、澳洲等地的封国率先发表声明,宣布不再对大唐本土缴纳赋税,改为每年上贡,他们打响了第一枪,其余各地封国,包括唐吴、唐魏、唐秦三国皆是纷纷效仿,不再向大唐本土缴纳赋税,当时的唐天子纵然震怒,却也无可奈何,只能捏着鼻子认了,继续保持名义上的统治。” “再后来,各大封国就连上贡都懒得上了,各自为政,除了名义上还尊奉大唐为宗主国外,已然是成了一个个独立王国,唐天子的旨意、调令、册封,一概不听!而他们互相之间,也有了摩擦和矛盾,开始了侵略与军争。” “这,和春秋战国时期,诸侯国与大周朝廷的关系,已然是没什么两样了。” “唯一的区别在于,各封国对大唐本土的兴趣,似乎都不大。外唐三国中,以唐秦国力最为雄厚,甚至一度超越大唐本土,可纵然它那么强,又离本土那么近,却从来都没有入主中原的想法,哪怕他们的第一代国主,曾是太宗的太子,并非没有入主中原的法理支撑。” “这倒是让我感到挺奇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