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
第四十九章 大畜 (第1/3页)
众人一齐窃笑,这时却唯有高二一人面色严肃的上前答话了,说道:“回禀康公,我等非是故意喧哗,与诸位同窗也只是在讨论学问。” 被称为的康公的老翁一脸严肃的看向高二,但眼眸中却明显有些调笑之意:“哦?那你们可是在讨论《论语·公冶长》这一篇里的内容?” 这话一出,殿内众人再也忍不住了,瞬间全都哈哈大笑起来,声音快活了整个偏殿。 站在焦点位置的高二也跟着众人笑出声来,只是,细看之下就能发现,他这笑容里多少带些尴尬的情绪。 也对,别的不说,咱们就听刚才的对话,以他的见识学历来讲,明显是知道《论语·公冶长》这一篇讲的是什么内容。放到康老翁身上来说,人家这明显是在自嘲了。 可是,他高二是什么身份?他是北齐宗室出身,父亲是当朝上将军,伯父是当今一统天下泰半地域的大齐天子。早在下生之时,就被他皇伯实封了食邑万户东阳侯!不说远处,就说这雒阳学宫内,每天有多少人排着队等着巴结他呢! 他这种人,虽然还未加冠成年,尚存几丝人性良知,内心也还有些远大的抱负理想,但是在思维上,却早已经是个政治生物的模样了!否则,刚才在这学宫偏殿里,当着这么多人的面,他也不会说“流放三千里”这种诛心之言了。 而政治生物的存身之道,惯来就是要逢迎上意,会见风使舵,一句话当成三句话解释的。因此,康夫子刚才这句话虽说是自嘲,但落在他的耳朵里,竟然听出了几分“你这小子也配与我谈学问?”的意思。 但是很快,他就又调整了过来,因为他知道,以面前这老翁的处世为人、学问道德,是万万说不出这种带有讽刺敲打含义之言的。想清楚这一点后,他开口道: “康公说笑了,我等后生末学,如何敢诽谤先贤?…关于我等刚才所议论,正要请您来做个案判呢。” 话头终于落到正经的学问上来了,众人的面色也随之庄重。 看着高二肃重的神情,康夫子说道:“嗯,你且说来与我听听吧。” 高二点头称喏,之后才将众人之议论娓娓道来: “诸生在先之议论,本发于眼前天下之局势。说的是那江南楚国积弊丛生、吏治腐朽、民不聊生、江河日下;说楚主孙休年纪渐长、暮气沉沉、贪图享受、任人唯亲。又说那占据益州的伪汉虽三克南蛮,连战连胜,面上相当好看;但里子间却亦是义旗遍地、千疮百孔、支离破碎……” “嗯,说的再直白点,就是这两家不得天命而又回天乏力,最后注定是要由我齐国来解生民之倒悬,拯黎元于水火,安定天下,抚化百姓。” “后由此,又引出了我高氏德泽天下,山河永固;引出了三代、秦、汉、齐的王朝更迭,天命靡常。” “嗯”,听到这里,康夫子点点头,问他:“我听你说的这不是挺好的吗?后来如何就起了争吵呢?” “呵——”当着康夫子的面,高二还是不由得冷笑一声,朝周围众人冷冷的扫视一眼,说道: “本来是很好的,可是说到了这里后,再往下说,他们便开始无端争吵起来…吵的是,周之后一统九州的秦,有暴政而无德行,究竟可否能称有天命?若是不能,那继承了秦制的前汉,它从暴秦那里继承下来的水德天命到底作不作数?最后,若是有天下四百年的前汉之德命尚且不作数,是伪朝,那当今,将汉帝苗裔封为山阳公、三恪,言受土德天命的高氏齐国,到底又算什么呢?也是伪朝吗?” “如此诸多问题,还请康夫子为我等后生末学做个解答。” 高二这一大嘡啷话说完,殿内一时寂静无声,众人的目光全都集结到了康夫子身上。 面对着围观的众儒生,沉默数息后,康老夫子也是苦笑摇头:“你们这些后生,是学经也不认真,习武也没兴趣,对养气稍微上点心吧,它又难以出成绩每天就只顾得争论这些边角微末、玄言疑说,偏偏还自以为是在争论些了不得的东西,全然不明白‘天道遐,人道迩’的道理。” 众人听得这话似是责怪,便纷纷再次拜倒,同声说道:“夫子息怒,请夫子责罚。” “我这哪里是怒,这分明是怨你们不老实学习啊!…也罢,反正是在咱们学宫之内,不是在哪家的朝堂正殿上,我就胡乱说上几句,能免去你们的胡思乱想、引你们回到经典正途最好。若是不能,你们就当听过一段邪说,随意忘去,以后也不要再为这种事情来扰我心神了。起来吧。” 众人做礼起身:“谢夫子!” 康老夫子被众人围坐在中央,面朝诸生,说道:“在坐诸生,应该都跟着何祭酒学过《诗》吧?” “唯!” “《文王之什》里,是如何说的?文王在上,於昭于天。周虽旧邦,其命维新。有周不显,帝命不时。文王陟降,在帝左右…命之不易,无遏尔躬。宣昭义问,有虞殷自天。上天之载,无声无臭。仪刑文王,万邦作孚。” “周虽旧邦,其命维新。此即周之天命启始也。文王受命,武王克殷,周始有天下也。” “上帝既命,侯于周服。侯服于周,天命靡常…宜鉴于殷,骏命不易。命之不易,无遏尔躬。就是因为明白了‘天命靡常’的道理,所以,武王、成王才能将天命传承下去啊!” “周公出奔,成王遇风雨而止之,此即周之天命外象也。成王以后,上帝之符命遂不再显于世俗凡间,以至于今日。更后来的什么白帝子、赤帝子,那便是明确无误的小说家之言了,为戏也可,然不过徒增笑耳。” 康夫子话音落定,诸生随即刨除了自己的疑问:“成王之后天命因何不显于世?既不显于世,可是上帝已收回赐予周之天命?” 康夫子摇头:“虽不显于世,亦未必失之。子岂不闻之?‘周德虽衰,天命未改’。” “天命究竟为何物也?为道德乎?为民心乎?为鬼神乎?为兵车万乘乎?” “西伯行善于西岐,诸侯有不平,悉往使决之。虞、芮之人有狱而不能决,乃入周。入周,见耕者皆让其畔,民俗皆让长。虞、芮之人未见西伯,皆惭,相谓曰;吾所争,周人所耻,何往为,只取辱耳。诸侯闻之,咸曰:西伯盖受命之君。” “春秋之后,周命不显,道德不施,仁义不存,此何故也?” “世君以杨朱、墨、韩之邪说养身,以权变刑罚、剑戟炮烙治御臣民,以金玉衣食、华服美人为珍宝,以锦帛钱粮、治众地广为标的,离道德,弃仁义,修戈矛,备军事,以求高三皇、过五帝之功业。” “而民之于功利也,犯流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