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明腾飞_第十五章 京营一 首页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

   第十五章 京营一 (第1/2页)

    京营又称三大营,包括五军营、三千营和神机营,五军营练习营阵,三千营练习巡哨,神机营练习火器。当皇帝亲征时,三大营环守于皇帝大营,一般是神机营居外,骑兵居中,步兵居内。

    作为守卫京城的主要力量,土木之变后,由于朝政腐败,营帅贪残无能,京营战力每况愈下。到了今天,跟叫花子没啥区别了。大部分常年不训练,士兵几乎成了军官的家丁,因为朝廷发不出饷钱,即使发出了,经过军官的层层克扣,到士兵手里的就非常可怜了。士兵为了生计,不得不委身于军官,成为他们的私兵,就这样,粮饷也是时有时无。整个京营,已经成了勋贵们的乐园,肆意安插亲信,对大多数的军官都和这些勋贵有关系,最主要的就是成国公朱纯臣和襄城伯李国桢。

    襄城伯李国桢今年才十七岁,有辩才,但无特别的军事才能,跟赵括差不多。太祖朱元璋砍了成国公朱纯臣,李国珍也噤若寒蝉,日日担惊受怕,无奈之下李国桢硬着头皮来到了神仙府。李浩对李国桢印象还算不错,在明朝哪个官员不贪腐?不过这人算是有骨气的,崇祯皇帝死了之后,只有李国桢前去哭祭,史书记载:“泥首去帻,踉跄奔赴,跪梓宫前大哭”

    李浩跟李国桢谈了好久,茶水都喝了几壶,讲的口干舌燥,也不知道李国桢明白了多少,反正李国桢回去就做一件让所有人都惊讶的事,捐出所有家产,城外的田产分给无地的流民耕作。一石激起千层浪,痛骂者有之,赞赏者有之,旁观者更有之。勋贵圈里面,李国桢已经成了众矢之的,一群勋贵指着他鼻子骂,我们勋贵不是同气连枝,共同进退吗?你都把财产捐了,这不把我们架在火上烤吗?李国桢的回答更是把他们气个半死:“现在国家有难,匹夫有责,更何况我家世受皇恩。现在我大明内忧外患,危如累卵,正是需要我们勋贵奋起之时,扫荡宇内,匡扶社稷。国桢自认能力有限,但也不想做赵括,丧师辱国,自今日起,国桢卸下一切事物,投身京营,学习武安君白起,从士兵做起,为朝廷尽自己绵薄之力,国桢死而无憾!”

    “国家有难,匹夫有责!”这句话从一个不学无术的勋贵嘴里说出来,让文官们则是大加赞赏,就连首辅温体仁听了也是拍案而起,击节叫好,说襄城伯有乃祖之风。崇祯皇帝也惊讶万分,不知道这孩子吃错了什么药,不过自己挺乐意他这样做的,于是下旨嘉奖。

    襄城伯前脚进了军营没几天,李浩和崇祯皇帝也到了军营,京营整顿正式开始了。整顿的第一步就是裁汰老弱,年龄超过40岁、或者年龄不到16岁的全部遣散回家,家中是独苗的也遣散回家,被裁掉的人不能让人家没了后路,每人发放五十两安家费,这几乎相当于十年的收入,或者发放城外的土地,每人二十亩,只要勤快点,这些地足够一家子的生活,李浩还办了几个技工培训班,让那些没有一技之长的人可以学一些谋生的技能。原本十多万人的京营,由于多年积弊,只有不到六万人,今天又被李浩裁掉二万多,剩下了三万人,全部是精壮。就这一下子,十数万亩的土地和几十万两的银子就花了出去。就这一项工作,折腾了一个多月才算完事。

    裁汰了老弱,京营就只剩下了三万人,作为大明朝的最后一道防线,这根本不够啊,招兵,面向全天下招兵。李浩在朝堂上一提出来,就遭到来自文官集团的集体反对,他们恨不得京营一个兵都没有才好,那里还会同意他招兵?没有先例,于制不合,有违圣人之道等各种理由都来了,户部尚书侯恂直接说了,朝廷没钱,再也养不了那么多兵。来回扯皮了三天,李浩发怒了:“屁大点的事情吵三天还吵不完?时间紧迫,没空跟你们磨牙,同意也得同意,不同意也得同意,说与制不合的,你去跟朱元璋说,朱元璋那套臭屁规矩还管不到我!没钱?好办,我自己出钱,人我自己招,以后京营跟朝廷不再有任何关系,本来朱元璋已经把京营给我了,跟你们商量是给你们脸,给脸都不要,真特么的一群蠢货!以后任何人都别想打京营的主义,谁要是干往京营里面伸手,就别怪我剁了他的爪子!”李浩说完扬长而去。

    钱现在不是问题,骆养性早就回来了,带来了如山一般的钱财,只给了户部五十万两,崇祯的内库拉走了五十万两,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